万山深碧里,天竺数重回。落木秋峰见,分香山市开。
凄凉宝掌寺,零落客儿台。只有钟声咽,三生又再来。
猜你喜欢
出郭晓山横,沙堤骋游骑。晴曦漾湖绿,高柳入天翠。
残荷两三柄,犹覆沙鸥睡。隔岭闻疏钟,丛篁抱古寺。
游心千佛场,拾级三摩地。石屋梦泉声,香厨新笋味。
何当此息机,萧然屏尘累。
凌云峻岭隔凡尘,岭外湖天别是春。
一千丈岩人已往,五百年事迹徒阵。
自传道貌今无垢,不脱禅衣句尚新。
信是飞仙游戏处,何须云外望三神。
尘窗黄卷日埋头,时唤诸孙度雪桥。极目长村云渐薄,几多寒馁望青霄。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雾晓笼衔岭月,频风暖送过江春。
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子城:指大城所属的内城。衙鼓:衙门中用以召集官吏的鼓。
在古代诗歌中很有一部分是“登高望远”之作,要么站在楼上,要么站在山上。或是因为站在高处,凭栏临风,衣襟摆动,发际飘摇,眼目所到之处,皆是宽阔宏大视野,此情此景此境最容易激发人的豪情气概。这豪情气概充塞胸间,若不抒发出来,定觉难受。会做诗的便将之化成诗句,会唱歌便将之化作歌声,既不会做诗也不会唱歌的,也定要对着远处哦哦啊啊吼叫几声,才觉痛快。
白居易站在庾楼之上,策动他内心的不是汹涌的豪情,而是悠远的乡情。
独凭朱栏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首二句写明了时间、地点和景色,定下了全诗的意境。
竹雾晓笼衔岭月,苹风暖送过江春。
此二句继续写景,苹风就是单纯的指风,古人认为“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所以称风为苹风。其中后一句写得很妙,指明了季节是初春,那边的苹风一吹,便将温暖的春天送到江这边来了。
子城阴处尤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
想是庾楼坐落在一座城市边(可能是江城,未作考证),从这里大概可以看到全城景貌,包括白居易平常上班的衙门。前一句再一次揭明了季节为冬末春初,城市阴处的雪还未化尽;后一句亦再一次揭示时间是清晨,人们一天的工作还未开始,衙门口大鼓前还没有尘土飞起——说明没人在那儿活动。
末二句是点睛之笔,前面写景、写景,到结束了来这么一句感叹,戛然而止,却意蕴悠远。这望乡人中,白居易何尝不是其中一个。
而翁吉德怕人知,天与良孙一似之。
自分随缘栖矮室,何曾弄巧蹈危机。
人生怀抱只平易,天下道涂皆坦夷。
此语莫书堂上壁,客来徒说是和非。
万里高人万里航,迟回今日更江乡。湖山几处延佳赏,天地三人会此堂。
白鸟青天谁眼界,清风明月我藜床。道人拜约重来此,留与今朝一瓣香。
老人闭户动经月,嬾就东家借蹇驴。
身後有名岂如酒,体中不佳聊读书。
秦王开图见匕首,汉相徇市载厨车。
人间忧怖古如此,莫怪荒畦常荷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