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巷名生卓不群,阶庭相伴玉枝薰。天边禁树开龙凤,笔下清才坠鸟云。
三级火雷何日化,一堂金竹此时闻。牛心割炙探来嚼,争得英瑶去报君。
猜你喜欢
朝(zhāo)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suō)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hāo)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dú)。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参考资料:1、http://baike.baidu.com/item/牧童词/3767935。
朝:早晨;日出的时候。
荷:披着,背上。蓑: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蓬蒿:“茼蒿”的俗称。黄犊:小牛。
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家世桃源越几年,蓦携书卷觅安全。
来寻竹所山房处,为结梅花纸帐缘。
白鹤词歌明月下,黄庭经勘晚风前。
他时九转功成后,稳驾真人莲叶船。
浪迹非吾愿,远游思黯然。偶随瓜步雨,独上秣陵船。
画角吹残戍,饥乌噪野田。江乡春已尽,处处柳如烟。
渔舟晓集澄江湾,设栅布网如重关。两曹分张鼓齐发,风雷簸荡波涛间。
大鱼踉跄浮额鼻,挺叉入水喧群蛮。小鱼往往脱疏目,获少不怪阳侯悭。
割鲜矠藁总民力,地利在余焉敢匿。载登鼎俎享群公,退食庶几无赧色。
羡馀颇餍仆隶腹,细琐亦任渔人得。堪叹结绳遗祸阶,物命公然恣人食。
南台司马初辞官,香粳细脍且加餐。倘闻涸辙遗枯鲋,更借西江万顷宽。
十载衡门下,三回力病看。谩劳誇富贵,直爱谢高寒。
约蕊金丝净,披钿彩缬单。岭南无此品,不道种时难。
试携杖屦作山行,一夜秋风桂子生。
犀曳千章稠黛绿,鹅兼万点簇云英。
长哦宾客珠玑句,敬仰濂溪日月名。
我亦黄尘吹鬓者,频来心迹觉双清。
谢刘生死论交地,巴蜀山川迢递程。万古云霄森意气,五兵词赋莽纵横。
虞江精舍浮云隔,汴水孤坟宿草生。濯锦浣花游眺地,悲泉斜日下层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