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癖无堪吾懒书,交亲情分岂能疏。
深惭烟际两鸿雁,遗我罾中双鲤鱼。
故国青山长极眼,今年白发不胜梳。
几时得计休官去,笋叶裹茶同趁虚。
猜你喜欢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如果。何:为何。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万里南游客,交州见柳条。
逢迎人易合,时日酒能消。
浪晓浮青雀,风温解黑貂(diāo)。
囊(náng)金如未足,莫恨故乡遥。
不远万里去到岭南游玩,到时柳树仍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整日只知逢迎他人,饮酒作乐。
天晓时分可以看见随波浮动的华丽游船,暖风拂过让人不禁解下黑色的貂裘。
如果行囊里的财资不够,也不要埋怨故乡太遥远。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交州:泛指五岭以南。汉武帝时為所置十叁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东汉末改為交州。越南於十世纪叁十年代独立建国后,宋亦称其国為交趾。
青雀:这里应是青雀舫。泛指华贵游船。
曾骑竹马傍洪厓,二十馀年变物华。客梦等闲过驿阁,归帆遥羡指龙沙。名垂小篆矜垂露,诗作吴吟对绮霞。岁暮定知回未得,信来凭为寄梅花。
岂敢名高尚,山园已定居。数椽风雨外,万事死生余。
避地寻丹诀,传家有《素书》。天寒松酒熟,日日溷樵渔。
元枢登相未为奇,奇在先生甚懒为。
四海熙熙今有日,九重眷眷已多时。
人才岂用拘彝调,边事常如援拙棋。
天下儿童颂君实,太平欣卜万年基。
野水池塘满,泥涂愁问程。小车冲雨去,曲路绕山行。
恁地沾衣冷,谁家压酒声。飘零江海客,汲汲事南征。
月黑荒山道,驱车任意行。遥随燐火影,但有草虫声。
木石真吾侣,泥涂叹此生。何时骑款段,长计遂躬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