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窗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幕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猜你喜欢
梅蘂争先公不嗔,知公家有似梅人。
何时各得自由去,相逐扬州作好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
意欲捕(bǔ)鸣蝉(chán),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参考资料:
1、李丹,孟勋主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06:138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捕:捉。鸣:叫。立:站立。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古来玉唾壶,歌罢壶为缺。
忧时一片心,常惜志士烈。
{左辟右鸟}鹈莹出昆吾刀,截肪温润如世膏。
悲歌声动行云高,何爱一阕称世豪。
马生冀州北,未省能伏枥。
骨拳鬃秃刓四蹄,凤膺赭汗人不知。
夕阳芳草雇影嘶,犹忆振鬣天山西。
可怜岁华暮,万里瑶池路。
盐车辘辘逾太行,夜然枯草昼服箱。
上天振策无王良,徒有此志今未忘。
荆山韫明月,良工斲不彻。
抱璞昔三刖,曾泣卞和血。
既斲复毁不可磨,尊前对酒听浩歌。
唾壶虽缺璞更多,骐骥不生奈老何。
闻说遂昌县,青山绕郭多。民居时间树,学舍只依坡。
春雨香芹藻,秋风冷薜萝。遥知讲经暇,高兴托弦歌。
山郭推篷见,钟声出峡闻。岩扉晴拂雨,洞口晚留云。
谷响传樵语,江空饮鹿群。归来看屐齿,犹带落花薰。
诗书读破自融神,不羡云安曲米春。黄卷至今真味在,莫将糟粕待前人。
芳草生烟药在房,鞓红衣紫共芬芳。丘园风雨三家市,草木文章万丈光。
花正欲言还寂默,春无自性不坚良。晚来只有鹅红在,莫放香丝取次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