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郭区区一聚埃,江山如此信佳哉。
挟龙相国骑箕去,招鹤仙人弭节来。
试问炊粱成短梦,何如煨芋拨残灰。
危亭更着文公扁,日落山空未忍回。
猜你喜欢
閒居何所乐,不语匡坐时。每遇点头处,有解无言辞。
安得方寸中,息息常如兹。微光露馀隙,一动仍复疑。
瞑眩疾乃瘳,古语不我欺。露尽放明月,旦暮或见之。
尝爱西湖春色早。腊(là)雪方销,已见桃开小。顷刻光阴都过了,如今绿暗红英少。
且趁余花谋一笑。况有笙(shēng)歌,艳态相萦(yíng)绕。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
我曾爱西湖的春天来得早。冬雪才消,小小的桃花枝头笑。转瞬春光过去了,如今是绿叶成荫红花少。
剩下的花儿还妖娆,抓住时机看个饱。何况有美女笙歌供一笑。只可惜老来的风情不及从前好,听你开怀畅饮人醉倒。
参考资料:
1、李之亮.欧阳修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74
尝爱:曾经爱。尝:曾经。西湖:此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腊雪:冬雪。方销:刚刚融化尽。绿暗红英少:谓红花大多已经凋败,所剩无几,满眼所见都是绿叶。红英:红花。
谋:图谋,营求。艳态:美艳的姿态,指酒席上的歌妓。风情:风月之情。此处是作者自称年已老去,没有了少年时的风月情怀。剩把芳尊倒:只管将酒杯斟满。剩把:只管把。芳樽: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
上片写作者第一次于早春时节赏游西湖的情景。西湖之春来得早,去得快,蕴含时光易逝的遗憾。“尝爱西湖春色早”直抒胸臆,以西湖早春与暮春相对比,表明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早春虽是“腊雪方销”,乍暖还寒,但“已见桃开小”,预示好景在前,风光无限。而暮春却是“顷刻光阴都过了”。“倾刻”句表明在作者的感受中,美丽的春天一下子就过完了,很快就看到那绿叶苍翠成荫、红花稀少凋零的暮春了。这种感受中作者伤感的不仅仅是春天过快地逝去,他伤感的是韶华和生命如这春光一样无情而逝,充满了悲怆的味道。只余“绿暗红英少”,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这同下片“老去”构成对应,使人明白他为什么喜爱早春了。上片作者描绘了一幅早春图:冬天的雪刚刚消融,桃花就蓓蕾初绽,显得特别美丽可爱。西湖的春天可谓既来得早又很美丽。不过,在此时的作者眼中,美丽的西湖春景稍纵即逝。
下片以阔达的胸怀宽慰自己,抒发作者趁有余年以及时行乐的心态。“且趁余花谋一笑”的“余花”,表面是指“红英少”,但实际是指作者余年。虽有“笙歌”、“艳态”“萦绕”周围,但已无“风情”可言,只能任人斟酒,以谋一醉。即使光阴易逝,也要把握现在的美好,快乐地生活,所以趁着西湖还有几朵余花,赶紧欣赏。何况此时身边还有佳人在吹笙歌唱助兴呢。这是作者自我宽解之辞,词情转为旷达。然人老了,无论怎么样尽情畅饮,但毕竟不如少年风情,不可能再有少年时的浪漫豪放情怀。“老去”句,词情又一转,旷达中又有几分无奈。
全词乐景入笔,词情由乐而哀,变而为旷达,转而为无奈,将迟暮之人赏春时的复杂心情表现得细致人微,形象生动。
南风吹尘尘暗天,洛城犁作黄沙田。宫女如花委道边,金墉天人亦瓦全。
姗笑司马儿,轻薄时世贤。八字青蛾点新粉,半生博得新主怜。
君不见庞娥亲报父冤,孙翊妻杀戴员,健妇之名千万年。
古战场,沙与虫。今战场,罴与熊。天戈西挥日不东,昨日将军今上公。
美人载归千艨艟,岂无夫家皆鬼雄。乌鸢狐狸饱不尽,髑髅磨苔生青铜。
呜呼今战场,犹照古时月。呜呼古战场,不染今人血。
古人战场重边功,今人战场中原中。
骢马直去没浮云,河渡冰开两岸分。鸟藏日暗行人息,空栖只影长相忆。
明月二八照花新,当垆十五晚留宾。
奋发多难里,哀荣後夜中。
妙年推正行,末路见阴功。
风雨双龙合,山川吊鹤空。
悬知青史上,又载一于公。
龙华桃花十五里,桃花红白玫瑰紫。游人看花兼看人,马如游龙车如水。
罥枝裙衩香春风,映肉花光一何绮。游人只恐斜阳暮,照影争怜绿波美。
长安水边不可见,湖西花钿只如此。明朝处处卖花声,苦报春光疾如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