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霜晓谩吹愁,八尺风漪不耐秋。
上座独超三昧地,诺惺庵里证般舟。
猜你喜欢
如许卧痾久,入春知少苏。
遽能捐药物,分惠及吾徒。
字验亲题健,形非贱子臞。
人还必工老,友意寓柴胡。
怪底阴阳寇,偏陵山泽儒。
从君足力减,叹我酒肠枯。
解橐供砭剂,投筇试步趋。
身方困厉鬼,名已属亨衢。
书蠹妨生理,杯蛇可自诬。
斯文千岁计,平世万金躯。
大手堪周史,诸公待董狐。
几时随急诏,帆影漾前湖。
又名:寒食夜
恻(cè)恻轻寒翦(jiǎn)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参考资料:
1、何思美.白话唐诗精华: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279页
2、傅德生.唐宋诗词佳偶:华夏出版社,2008年:98页
3、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出版社,2000年:739页
恻: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情色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翦翦: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恻恻轻寒翦翦风。”首句从寒食节的气候写起。“恻恻”,是形容轻寒的气候呈现凄切之感;“翦翦”,是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这句正点寒食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借轻寒的微风,渲染一种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气氛。“恻恻”、“翦翦”两个叠字,声音轻细,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
“小梅飘雪杏花红。”次句仍点时令,但转从花的开落角度写。梅花已经开过,正飘散着雪白的花瓣,杏花却开得正鲜艳。这句色彩的对比鲜明,画出寒食节明丽的春光,与上句的色调恰成对照。如果说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怀人而产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这句则与记忆中的温馨亲切的往事不无关系。《寒食夜有寄》说:“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可以证明梅、杏与往昔情缘的关系。夜间是看不见“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景象的,这正可以进一步证明这句所写的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记忆中的景象。一、二两句的含义则是:身上感受到恻恻轻寒和丝丝寒风,闻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于是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来临了,又是“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时节了。
正因为前两句在写景中已经暗暗渗透怀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联想起与这段情缘有关的情事。“夜深斜搭秋千索”,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写诗人夜间看到附近园子里有一座秋千架,秋千索斜斜地搭在架上。实际上诗人的这段情缘即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有关。《开元天宝遗事》说,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可见秋千之戏为寒食节特有的文娱体育活动,且以女子戏者为多。据《香奁集》记载推断,诗人与他所恋的情人,正是在寒食节的秋千架旁结下一段情缘。因此,夜间瞥见秋千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的情事。
往事如烟,现在对方“阔别三千里”,踪迹杳然,不可复寻。在怀旧的怅惘中,诗人透过朦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望去,只见楼阁的暗影正隐现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这景色,将诗人思而不见的空虚怅惘和黯然伤魂,进一步烘托出来。
这首怀旧诗,通篇只点染景物,不涉具体情事,也没有一处直接抒写怀旧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胧。
戍垒频年变,昭州辙不遥。时平主将冗,日久客兵骄。
体统关元气,安危系圣朝。烽烟闻已息,金甲合全销。
本无尘埃,何事乎浴。千仞飞泉,所濯吾足。
吟苦过于颠,吟成亦自怜。冻油灯影薄,深屋语声圆。
分月照归客,避寒移卧毡。一冬少闲日,不得到梅边。
石火乍飘红,匆匆四闰中。才名巴子国,吏迹馆娃宫。
洗海登天月,催芳烂蕊风。不留长把玩,收拾与虚空。
清澜雅自居朱学,学蔀成编世所传。此是当年执政意,真儒定论岂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