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入林梢一再风,破寒匀染费天工。
虽然媚荡新妆别,只与横斜旧格同。
午枕乍醒铅粉退,晓奁初罢蜡脂融。
後来颜色休论似,夹路漫山取次红。
猜你喜欢
司花一笑为谁开?知道朱幡得得来。
疏影有情当洞户,蔫香无语堕空杯。
风生翰墨留连看,月入笙歌次第催。
来岁如今翻旧唱,五云丛里望三台。
真色生香绝世逢,烟光池面雨溶溶。
楚邻不待施朱好,虢国翻嫌传粉浓。
晴日暧云春照耀,温风霁月夜舂容。
酒阑且驻纱笼看,慢破团团一壁龙。
黄莺(yīng)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shòu)。梨花小窗人病酒。
黄莺在门外柳树梢啼唱,清明过后细雨纷纷飘零。还能再有多少天呢,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日里害相思,人儿憔悴消瘦。梨花小窗里,佳人正借酒消愁。
参考资料:
1、王波.元曲三百首解析:同心出版社,2011年:206页.
2、宋海峰.元曲三百首鉴赏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131页.
门外柳:暗寓见柳伤别。古人每每以折柳指代友人或情人送别。能消,能禁受。又是相思瘦:意指相思之苦让人憔悴消瘦。
这支有名的小令,是写思妇在春残雨细的时候,想到韶华易逝,游子未归,因而借酒浇愁,去打发那好天良夜。
曲的前两句,都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黄莺乱啼门外柳”,是写思妇,是从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的诗意点染出来的。意思是说,她正想在那里“寻梦”,让那千种情思、万般缱绻在梦里得到满足,可那“不作美”的黄莺,好像故意为难似的在门外乱啼,使人不能成眠,无法在梦里补偿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的甜蜜。“雨细清明后”,是写行人,是思妇魂牵梦萦的对象,是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句意中浓缩出来的。妙在思妇被黄莺唤起,不是埋怨行人误了归期,而是关心游子在阴雨泥泞的道路上黯然魂消的苦况,这就进一步深化了曲的意境。作者在这里引用唐人的诗句,有撮盐入水之妙。
“能消几日春”二句,是双承上面两句的曲意,即不但思妇禁受不起几番风雨,就是那天涯游子也同样受不了离愁的折磨了。这句话也是从辛弃疾的“要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词意中点化出来,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的怅然无限的相思,令人憔悴,令人瘦损,长此下去,如何是好呢?这里着一“又”字,说明这样的两地相思,已经不是破题儿第一遭了。这跟作者的“总是伤春,不似年时镜中人,瘦损!瘦损!”《庆宣和·春思》乃同一机杼。这支小曲之所以自然而不雕琢,典雅而不堆垛,正是作者博搜精粹,蓄之胸中,自然吐属不凡,下笔如有神助。
曲的头部和腹部,写得如此婉丽清新,结语须是愈加精彩,愈着精神,才能收到“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所以“诗头曲尾”,古人是极为重视的。王骥德说:“末句更得一极俊语收之,方妙”《曲律·论尾声》。曲论家之所以不惮其烦,来总结曲的末句的艺术经验,说明它是关系到曲的成败的。这“梨花小窗人病酒”,就是俊语,就结得响亮,饶有余味。它既照应了前文的“清明后”和“几日春”,也概括了“相思瘦”的种种原因,又给读者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因为梨花是春光已老的象征,她隔看小窗,看到梨花凋零,春事阑珊,而远人未归,闲愁无既,于是只好用酒来解除胸中的愁苦。病酒,就是伤了酒。读到这里,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冯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和李清照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词意来。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词情和意境的基础上,在曲尾对曲的整个意境作了很好的概括和创造,这才使人感到“言简而余味无穷”。
客中得友绝清真,盖未倾时意已亲。
枕冷不知清夜梦,眼明喜见老成人。
河倾斗落三传漏,雾散云归两幻身。
心亦了然知是妄,觉来未免一酸辛。
行药至山馆,麋鹿相为群。草木吐精华,宛如刺绣纹。
微雨日暮歇,南冈生白云。何时拂衣去,长揖沧海君。
冶城东畔旧亭台,寂寂朱扉映竹开。
一树碧桃都落尽,去年蝴蝶却飞来。
想当年。黄公垆畔兴翩翩。盘马雕龙,春风门下盛貂蝉。
有邹阳董相,一时赏誉重琅玕。略记旗亭游处,都相似、尔我周旋。
自许上流,人称名士,终朝蹋臂萦牵。更儿呼德祖,弟畜灌夫,意气无前。
忆唱绿帻金丸。风流放诞,并坐响鹍弦。髣髴是、巷名金线,幕号红莲。
回中下杜,油壁雕鞍。曾经坠粉遗钿。狂奴减未,痴人死未,诟厉语亦相怜。
分携成旧雨,酒阑追省,一往凄然。同学少年虽健,奈酒徒、散尽不堪言。
道政坊头,延秋门外,忆了千千万。论窥帘、映柱人何限,都分付、碎雨零烟。
念故人、一样艰难。总萧瑟、江南庾子山。写瑶琴怨,我弹未了,又怕君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