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丝垂感慨深,奎躔今直鄮山阴。
末流自逐狂澜倒,独步直成空谷音。
四海园林春事里,一家松竹岁寒心。
相知不必长相见,明月春风处处寻。
猜你喜欢
忆昨追随太史游,欠招吟脚共评秋。
自怜蒲柳难禁老,君向桑榆尽可收。
人物多从危世见,山林盍有好诗留。
和篇忽转云南去,便当同行云上头。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fán)吾。
北来的粮船未到,近来米贵如珍珠,半月不知饱和醉,这肚子好萧条好清苦。
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难得这年末岁尾,东家宰鸡,烤肉,备酒,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
参考资料:
1、陈祥耀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59-460
2、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277
3、韩林元.历代名人谪琼诗选注.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20-21
祀灶:祭灶神,古代五祀之一。
膰:古代祭祀用的烤肉。这里“膰”当动词“馈”,进食于人。
这首诗写诗人和儋州人民的深厚感情。起句写北方船只不到,儋州米价贵了起来,有“米珠薪桂”之慨。儋州当时耕种落后,产米很少,苏轼《和陶劝农六首》小序说:“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杭稻,不足于食。”所以“北船不到”,米价高涨是必然的。次句写在上述情况下,诗人半月不得醉饱,这也是实况,参看他在儋州的其他诗作可知。后二句写第二天是东邻祭灶之日,他们和诗人感情极好,会以祭品相饷。膰,本义为祭肉,这里作动词用,指送祭灶品,即送“只鸡斗酒”。“只鸡斗酒”,语出曹操《祭桥玄文》,切合祭品,用典精当。上二句写诗人自己的窘况,也写儋州的环境;后二句写诗人对邻人的信赖,从一件具体小事侧面反映他和儋州人民感情的深厚。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是以直截之笔写真率之怀。它直写诗人的渴酒思肉,直写对邻人送酒肉的期待,毫不掩饰,毫不做作,正如纪昀所评的“真得好”。诗写求酒肉,又写得这样真而不鄙。是否不鄙,就要看其“全人”,有待于“知人论世”了。
昔闻鱼可羡,今见鱼可愧。
邂逅临池处,潇洒出尘意。
秋风八月起江湖,水染绀碧霞绮疏。
悠然掉尾波间去,须信人生不及鱼。
乘兴上东山,天风拂壮颜。
七星连地脉,一窍透天关。
玄鹤何年去,丹炉尽日閒。
我因厌尘俗,到此不知还。
十指生秋水,数声弹夕阳。
不知君此曲,曾断几人肠。
环列从容蹀躞归,光风骀荡发红薇。莺藏密叶宜新霁,
蹀绕低枝爱晚晖。艳色当轩迷舞袖,繁香满径拂朝衣。
名卿洞壑仍相近,佳句新成和者稀。
亭依三塔占清幽,松竹环除翠欲流。晚色晴开千嶂月,波光冷浸一天秋。
琼瑶影里诗僧屋,云锦香中钓客舟。风送不知何处笛,雁声惊起荻花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