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jiàn)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zhān)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wú)上林苑,颓(tuí)垣(yuán)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镜里流年两鬓(bìn)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shù)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gāo)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
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
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自信我的报国红心却依然忠贞刚强!
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军装,但悲愤常在,还要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
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的前哨,还要到万里皋兰跃马横枪实现我宏伟的理想!
古往今来征战的事无休无止地发生在边远地方,谁能料到现在却让我在这里袖手观望!
参考资料:
1、张永鑫.陆游诗词选译:巴蜀书社,1990:217
2、蔡义江.陆游诗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70-172
3、邹志方.陆游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6-157
萧萧: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今为蜻蜓湖),故曰。鉴:照。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餐毡: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春芜:春草。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颓垣:断墙残壁。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的宫殿。当时在沦陷区。
鬼雄:鬼中豪杰。《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寸心:微小的心意。
衰迟:衰老。戎衣:军衣。
的博:又作“滴博”,山岭名,在四川理番县东南。这里泛指川陕。壮图:宏伟的意图。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
关河:关山河川。袖手看:袖手旁观。
陆游曾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斋居士诗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陆游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出浓勃深沉的积愤。这两首所抒发的,“就是塞上长城空自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
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虽然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后两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这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第二联承上: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鏖战皋兰。然而,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在种植身上终于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雄健,气壮山河,充分地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特别是其中表现出来的对国家、民族的每饭不忘、终生难释的深厚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yòu)寺,纵(zòng)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nèn)么时也不妨熟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参考资料:
1、苏轼著.东坡集插图本增订版:凤凰出版社,2013.04:第263-264页
2、林薇编著;吴小林主编.山水有清音古代游记小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4:第89-90页
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尝:曾经。寓居:暂居。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嘉祐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纵步:放开脚步走。就:靠近。止息:停下来休息。宇:屋檐。木末:树梢。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由是:因此。虽:即使。兵阵:两军对阵交锋。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么时:这时候。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