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弦示良规,恤纬寓忧抱。
人为海鸥惧,谁谓屋乌好。
子别肯赠言,我愧未闻道。
药石十数字,唤醒知几早。
猜你喜欢
一竿风月,一蓑(suō)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zhào),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清早出去,笼一蓑霏微烟雨,傍晚归来,钓一竿迷蒙风月,家就居在富春江滨的子陵钓台西边。卖鱼的时候惟恐走近城门跟前,更不用说还会到闹市深处去了。
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潮平时摆船靠岸系缆,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当时的人们错把我比作披蓑垂钓的严光,然而,我更愿作一位无名的渔父。
参考资料:
1、王玲.陆游诗词:济南出版社,2014年:第61页
2、朱敦源.《中华古词365首精华今译》:东北朝鲜民族教育,1993年:第217页
一竿风月:风月中垂一钓竿。蓑:蓑衣。钓台:汉代隐士严光隐居的地方,在今浙江省富春江畔的桐庐县。况肯:更何况。红尘:指俗世。
棹:指船桨。潮平系缆:潮水满涨时停船捕鱼。浩歌:指放声高歌,大声歌唱。严光:即严子陵,汉代著名隐士。渔父:渔翁,捕鱼的老人。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读者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词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首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驿亭萧索不逢春,绕柱巡墙尚有人。一别到今无意绪,三年怜汝在风尘。
东门已欲悲芜灭,北郭相期访隐沦。想见江南花发后,醉题歌扇咏汀蘋。
字人修祖德,清白定闻传。匹马从秦去,孤帆入楚悬。
关中寒食雨,湖上暑衣天。四考兼重请,相知住几年。
回塘最幽处,拍水小亭开。莫怪阑干湿,夜宿来。
与君生别离,仨年参与商。谁谓三年久,不如兹夜长。
竟日断青山,云根于何植。弥空绝飞云,雨意于何测。
旷野落平荒,纵有难遽识。情炎拂夏威,遂与征途逼。
怀此周道阴,翻怪山情匿。晨驱宿途中,忽动前山色。
合沓萃冥苍,行岫俄先得。凉薰反其吹,霢霂旋飞北。
飘闪下日晖,光尘次以克。坐使烟颜除,旦昏收爽息。
百里分近遥,迷茫昏黛即。始信肤寸功,卓哉孤嶂力。
奇峰何足誇,君看垂天翼。
我思竟何属,四海一刘蓉。具眼规皇古,低头拜老农。
乾坤皆在壁,霜雪必蟠胸。他日余能访,千山捉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