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景还迎日,追凉偶溯风。
泉声山上下,松影路西东。
远览心犹壮,清吟语自工。
雨多何所喜,郡国庆年丰。
猜你喜欢
遐想清游意欲飞,巢湖西畔碧山围。
高城别后骚人到,小驿春回燕子归。
壁上新诗留醉墨,庭前飞絮点征衣。
穷愁忽用频惆怅,来岁而今在北扉。
丹凤辞旧楼,四海求其凤。
偶来梧竹间,振翮鸣朝阳。
众禽不自揣,竞欲依余光。
神物要自珍,微羽那足当。
了知霄汉姿,不集灌莽场。
所忧燕雀杂,坐更鸿鹄藏。
丹山有佳侣,足以陪双翔。
人间勿为留,归哉白云乡。
结客元和六载春,探深碧落迹如新。寸量秋色三千丈,名写岚光十四人。
文格迥欺韩愈老,字书尤逼小王真。近来好事谁能及,我续遗音君可嗔。
选胜昔有约,送行曾赋诗。复此握麈尾,不见扬蛾眉。
佳人难再得,逝者叹如斯。君返柳堂上,飞花斜燕随。
雨霁空山夕,寻幽入杳冥。云封千涧白,露濯万峰青。
飞鸟依檐宿,流泉伏枕听。朦胧空翠里,孤月自亭亭。
聊凭危堞望,暗起异乡情。
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
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
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初秋时节,诗人独自凭倚着高高城楼的堞墙,眺望塞外风光,不由自主萌发了一股独客异乡的感情。
诗人马戴,曾从军大同军幕,独在异乡,面对荒凉的塞外,翻腾着感情波澜,这是十分自然的。全诗似乎是前后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但细细读来四联诗又浑然一体,情景互生。
“聊凭”、“暗起”这两句诗把读者带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里去。诗人面对当前处境,既无可奈何,又无法排遣心中的郁闷。这样,就从诗人的内心开始展现诗人的自我形象。
颔联、颈联承首联之“望”,写望中所见;也承首联“异乡情”,写出了“异乡情”暗起的环境。严霜凝结,蒹葭一片惨白,使人感受到一阵寒意;远山昏暗,雾霭在山林中升腾而起,弥漫于山峦峰壑。这是一幅远景,画面中突出了萧索的气氛。紧接着,诗人又呈现一幅近景。胡天的雁群垂下了翅膀,落在荒凉的河滩上;一阵阵动人心魄的鼙鼓之声,从军营里传出。这幅近景,加强了全诗画面凄冷萧瑟的悲凉之感。诗人望中所见,是如此萧条、冷落,又具有鲜明的异乡情调,自然会引起万千思绪,回应了异乡情暗起的缘由。诗人选取了富有特色、富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来构成望中所见的境界,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情思。
诗人的情绪也随着所写步步激荡。末联里“独”树,“残”“秋色”,层层递进,把诗人的情绪“逼”向了高潮。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上,几片黄叶残留枝头,萧瑟的秋色、萧飒的秋风之中,诗人在树下徬徨,继而狂歌、号泣,泪水如雨,洒落衣襟。这样,诗人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刻画。
从独自一人无可奈何地在城楼凭堞而望,到眼前凄清、悲凉的秋景,到情绪的爆发而狂歌号泣,从叙述、描绘到抒情,从外在动作形态,进入到情绪的深处,很有层次感地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这一形象的塑造,动作性鲜明,感情浓烈,可谓形神兼备,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严羽《沧浪诗话》曾说:“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在某方面说来,这一评价是有一定依据的。
决狱初迎雨,开仓旋嚷。
青黄今接夏,饥疫免忧春。
帘密风时度,宫深日倍长。
纻罗随节赐,黍麦趁新尝。
执热宁忘濯,清心自释烦。
东朝闻好语,畏日解余暄。
山磨玉尘除旧廪,捧箱采缕看新丝。
一年丰乐今将半,两殿欢声外得知。
舟楫喧呼招屈处,禽鱼鼓舞放生中。
百官却拜枭羹赐,凶去方知舜有功。
玉殿清虚过暑天,草庐烦促念民编。
外家近许迁新宅,不遣司农费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