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兰菊殊调,南北马牛异方。
心醉井蛙海若,眼空鹏海鸠枋。
猜你喜欢
贫富交情乃见,炎凉岁序方成。
越秦本异肥瘠,鲁卫何曾弟兄。
又名:宣州清溪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zhū)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píng)风里。
向晚猩(xīng)猩啼,空悲远游子。
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它的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
借问那以清闻名的新安江,那哪里能像这样清澈见底?
人仿佛行走在一面明镜中,鸟好像轻飞在一扇屏风里。
快到傍晚时猩猩开始哀啼,徒然让悲伤感染远方游子。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83
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诸:众多,许多。
新安江:河流名。发源于安徽,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
度:这里是飞过的意思。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
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游子:久居他乡的人。作者自指。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前宋衣冠迹己陈,芳洲胜槩属何人。贤孙今绍箕裘业,云路还从此问津。
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
琼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绿章迟。知否天阍万里,九门虎豹环司。
芳时。彩燕丝鸡。中妇艳,少儿嬉。笑因热何人,踞觚凭我,媚奥奚为。
休辞岁盘草草,供梅花、聊当赠行词。好问和羹心事,炊香到处春回。
雰霏滟雨落晴空,峡里洪涛挂玉虹。鳞甲满江争竞渡,夺标眼里为谁雄。
佳期不可失,终愿枉衡门。南陌人犹度,西林日未昏。
庭前空倚杖,花里独留樽。莫道无来驾,知君有短辕。
正坐长斋早得衰,中年一病莫医治。悬知水复山重地,难度风饕雪虐时。
乘兴前村曾有约,寄声绝顶可无诗。禅房手自栽花木,付主林神好护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