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未可折,不折惜空回。
拥鼻燃一枝,也道探春来。
猜你喜欢
水仙携蜡梅,来作散花雨。但惊醉梦醒,不辨香来处。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yuān)机。
我就要到剑外任职路途很遥远,没有家你再也不能给我寄寒衣。
大散关的皑皑白雪足有三尺厚,往事如梦回想昔日为我弄织机。
参考资料:
1、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496
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9-710
剑外:剑阁之外。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从军:指赴节度使幕。
鸳机:刺绣的工具。
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夏秋之交,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隐万分悲痛。这年冬天,他应柳仲郢之辟,从军赴东川(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痛楚未定,又要离家远行,凄戚的情怀是可想而知的。这首诗,就写于赴蜀途中。
起句“剑外从军远”,点明这次远行的原因是“从军”,即入节度使幕府。“剑外”,指剑阁之南蜀中地区。诗题“遇雪”而作,却从远写起,着一“远”字,不仅写行程之遥,更有意让人由“远”思“寒”。隆冬之际,旅人孑然一身,行囊单薄,自然使人产生苦寒之思,又自然地使人盼望家中妻子寄棉衣来。可是,诗人的妻子已经不在人间,没有人为他寄衣了。
第二句“无家与寄衣”,蕴意精深。一路风霜,万般凄苦,都蕴含在这淡淡的一句诗中了。诗人善于用具体细节表达抽象的思念,用寄寒衣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倾泻出自己心底悲痛的潜流和巨大的哀思。
“散关三尺雪”句是全诗的承转之辞,上承“遇雪”诗题,给人“乱山残雪夜,孤灯异乡人”的凄凉飘泊之感,同时,大雪奇寒与无家寄衣联系起来,以雪夜引出温馨的梦境,转入下文。读者不妨这样联想,也许因为大雪封山,道路阻绝,作者只能留宿散关驿舍。伤痛倦极,朦胧入睡,睡梦中见妻子正坐在旧时的鸳机上为他赶制棉衣。“回梦旧鸳机”,情意是十分真挚悲切。纪昀云:“回梦旧鸳机,犹作有家想也。”用“有家想”反衬“无家”丧妻的痛苦,以充满温馨希望的梦境反衬冰冷严酷的现实,更见诗人内心痛苦之深。至于梦中与妻子相见欢娱的情景和梦后倍觉哀伤的愁绪便略而不写,留在纸外,让读者自己想象思索了。
此诗朴素洗炼,而又深情绵邈。诗用层层推进、步步加深的手法,写出凄凉寂寞的情怀和难言的身世之痛。从军剑外,畏途思家,这是第一层;妻亡家破,无人寄御寒之衣,伤别与伤逝之情交织一起,这是第二层;路途遇雪,行期阻隔,苦不堪言,这是第三层:“以乐景写哀”,用温馨欢乐的梦境反衬冰冷痛苦的现实,倍增其哀,这是第四层。诗至此,可以看出,在悼伤之情中,又包孕着行役的艰辛、路途的坎坷、伤别的愁绪、仕途蹭蹬的感叹等复杂感情。短短二十字,概括如此丰富深沉的感情内容,可见李商隐高度凝炼的艺术工力。
市桥官柳翠阴垂,路向西郊驻彩旂。故事每从遐俗尚,清欢又送晚春归。
留连野色迟迟去,珍惜年华苒苒飞。老杜有诗殊有味,风光流转莫相违。
人情何待十分圆,满目金波已浩然。
明到杜陵头上发,寒侵郑老客中毡。
中秋未必似今夕,好景其如又隔年。
多谢望舒知此意,冰轮缓碾冰加鞭。
芳树生后园,棘生芳树傍。
虫来啮树根,终也被棘伤。
棘伤虫即死,树叶自芬芳。
忠贤在君侧,四夷敢陆梁?不独君与臣,亦有弟与兄。
兄弟宜相近,不宜远相忘。
相忘亦何难,外侮不可当。
君看《芳树》辞,辞短义则长。
南渡以后推丹青,入妙首数天水生。光尧皇帝重毫素,集英殿里挥御屏。
赏赐一时颁内府,珊瑚碧玉黄金缯。云麾将军有遗响,夏圭马远同驰声。
怪石盘绘世所贵,浮峦暖翠千人惊。零纨断素久磨灭,譬如孤鹤遗修翎。
今兹之图何处得,海天落照临蓬瀛。苍茫岛屿在云际,居然蜃市纷纵横。
贝阙琼楼互隐现,溟渤浩荡朝玉京。金芝瑶草安可数,时有仙侣飘华缨。
方壶员峤生笔底,又如霞起连赤城。鲸涛赑屃走寸腕,依稀喷沫蛟龙腥。
手招徐福呼不起,三山缥缈开金庭。海堧洲渚势迢递,芥舟叶叶飞晴蜓。
碧岚翠霭千万叠,画工得勿劳经营。一峰忽起冠云杪,遥睇众岭犹列星。
空斋卧游到悬圃,便欲击汰还扬舲。琉璃万顷海烟灭,濯锦锦江如练明。
枕碧亭边启缃箧,耳畔但觉天风鸣。隅庭落日杳无际,搔首海天何限情。
光山近在故山西,树满江头稻满畦。邻屋读书相教授,社祠醉酒共提携。
水牛砺角嫌耕浅,野茧抽丝喜价低。春雨行田无从吏,独骑斋马畏青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