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烟雨暗荆扉,系马怜君共落晖。
酒琖香风吹月桂,砚池清露滴酴醾。
水中郭索嗔皆是,屋上慈乌爱亦非。
天道不移人自异,红尘飞上钓鱼矶。
猜你喜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mò)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参考资料:
1、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4-146.
2、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4-205.
3、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87.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上元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
青龙江头闻国香,滋兰九畹宛在傍。伊谁采之纫佩纕,我思重华道匪长。
再拜再拜龙衮裳,烈烈清芬被四方,兰兮兰兮母自藏。
蓬岛人间隔,夫容天上开。清游疑梦寐,白日换形骸。
窈窕萦霞磴,参差结玉台。幽探千嶂夕,尘世几人来。
日落天低湘岸杳。迎目茏葱,独立苍峰小。道是昭王南狩道。
空潭流怨波光袅。
绿影寒澄春放棹。记得当年,渌水歌年少。明月南枝乌鹊绕。
登楼何处依刘表。
行仁隆治道,偃武为生灵。恩施周遐迩,熙熙万国宁。
了无一事可相拘,布袜青鞋信所如。
乱石荒苔樵子径,竹篱茅舍隐人居。
山林真乐须还我,朝市闲名不问渠。
颇谓行窝安乐法,远胜叔夜养生书。
金窠大印押班联,剑履缤纷落九天。餐尽万羊成馁鬼,楸梧何处认曾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