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漫来天际,高吟正倚门。
远山云母合,芳树柳花繁。
匝地银无价,冰湖鉴有痕。
何人穿敝履,有客拥高轩。
访戴从东棹,游梁快北辕。
鼎寒香屡拨,杯冷酒重温。
风力千林吼,云容万骑屯。
食余盐虎卧,坐久炭猊蹲。
观舞更三叠,论文罄一樽。
清芬难掩覆,端的属梅园。
猜你喜欢
早雨晚仍雪,风花湿更乾。糁枝成玉树,铺径作瑶坛。
赋里窥春易,尊前和曲难。莫将柳絮句,轻拟撒盐看。
鸾凤交横逐雨华,玉城银涧共萦斜。
且看雾散千峰瘴,未觉雷惊万谷芽。
碧落高情元物外,金闺清梦自天涯。
宁知夜半寒歌客,烟断邻墙四五家。
冻云不成雨,巧作白玉霙。
寒光僭晓色,报我东窗明。
起来拨残火,暖酒手自倾。
多谢麴居士,於人殊有情。
投分江梅亦太清,寻盟风絮却多情。
势先泽腹归冰鉴,气迫毫尖入管城。
吏部梦逾秦岭去,将军来作蔡州行。
拥炉令我思前躅,策蹇高吟愧孟生。
谏陛何人正伏蒲,将坛无事且投壶。
因观雪曲词争胜,便觉诗邻势不孤。
警雁王师方入蔡,赠梅边使欲离吴。
可怜鼠辈殊轻敌,乃敢堂堂捋虎须。
青腰夜种玉,不见稠与稀。
将军欲何往,滹沱正流澌。
软火烧黄精,我尔宁苦饥。
行行复行行,舌在请勿疑。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
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
得道便无所谓古今,失道终不免会衰老。
自照自笑镜中之人,满头白发就像霜草。
扪心空自叹息,我的形影为何这般枯槁?
桃李何必多言,早晚会赞成商山四皓。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
此诗共八句,可分三个部分:发端——览镜——书怀。
开头两句为第一部分。开篇不直接入题,也无惊人之语,甚至有些过于平静,出人意外。似乎诗人是在漫不经心地讲述一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道理:修道成仙的人自然是长生不老,反之,那些凡夫俗子转眼就会走向生命的最后历程。这两句诗看似对道教的肯定,实则是对道教的挖苦。全诗也就由此而引起的。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诗人紧扣开篇的“衰老”二字,以自己为例证,写览镜之所见;深深的自嘲和自责,形成对报国无门、济世无路的现实的尖刻揭露和批判。李白从来崇尚道教,理应是“得到”之人,可是到头来,依然“白发如霜草”。“自笑”一句举重若轻,接法飘逸,可以说是对自己迷信道教的彻底否定。“空”“何”二字写尽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极端痛苦。“自笑”“扪心”“叹息”“问影”几个连续动作则把诗人览镜时的心理活动、外貌特征和神态举止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俨然是作者晚年的一幅形神兼备的自画像。
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诗人活用了两个典故。诗人变“桃李不言”为“桃李竟何言”,是愤激之辞:我纵有才能,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又有什么可说的呢?诗人赞赏“商山四皓”,是希冀自己能像四皓一样,能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余热。两个典故的活用,写出了不合理制度下,杰出人才的悲剧结局,反映了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强信念、对邪恶势力的殊死抗争和矢志不渝的政治热情。
全诗通篇并无华丽词句,而仅仅是以议论为主,间以声、色、形、态的逼真刻画,实在而不板滞,悲怆而不消沉,恰如水晶世界,直露、透彻;又似一片冰心,清冷、光明。其感人之处,全在于人格的力量和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