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意悠悠晚尚坚,玉尘犹未破清寒。不知谁把千岩雪,付与诗翁马上看。
猜你喜欢
剪水飞花点翠峦,未教全放玉孱颜。分明六曲屏风样,和雪新描著色山。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piān)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参考资料:
1、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
2、萧枫.唐诗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关:牵连,涉及。
升平:太平丰足之世。废:废弃。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蓍龟不须问,我命只自知。多生堕宿业,世网缠绵之。
骅骝受羁衔,大笑跛鳖迟。跛鳖亦复笑,缩首甘自卑。
何必参漆园,物理本自齐。槟榔可消谷,志士常苦饥。
穆之万人雄,犹不免此讥。我懦更多病,区区欲何为。
钟鼎不可倖,藜藿分所宜。安能如黄蜂,为人填蜜脾。
清白傥少污,后人何所贻。初学悔大谬,篆刻工文辞。
年来厌酸咸,淡爱陶潜诗。爱诗固自佳,其如未忘机。
回头四十年,言动俱成非。谁能逐世利,日久常规规。
惟当种溪田,与子常相期。
画屏前,玉垆边,一缕香生心字烟。落花天,落花天,深院绿阴,谁来惊昼眠。
五铢衣薄当风冷,断红双脸明霞影。七条弦,七条弦,今夜月明,听他弹水仙。
广陵秋节半,旗鼓迓灵涛。鳅沈云海远,风激雪山高。
壮哉水滨人,游为水中豪。弄涛若平地,轻命如鸿毛。
古称公无渡,弱渡堪悲号。凭深良足畏,知险可先逃。
甘言毒人药,巧笑刳肠刀。狎玩终罹祸,险甚于滔滔。
昭然□圣诫,勉旃于尔曹。
鉴悬廉访一尘空,生意何妨到羽虫。台沼忽惊雏鸐异,朝阳争睹凤毛同。
新诗价长连城璧,瑞应期还太古风。合与芝亭并传胜,平分秋色老梧桐。
郑公高义绝陈雷,别我姑胥首重回。
书迹横斜良足喜,讣音曲折可胜哀。
定知泡影垂垂尽,故傍江湖得得来。
俗眼看公终未是,无生灭处咏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