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睡莫教茶乳薄,留香不放画帘开。道人知我无馀事,特为寻诗借榻来。
猜你喜欢
文脊坊边雪作堆,报恩溪上冻全开。一天云叶卷风去,四面玉峰攒马来。
老禅心地已如灰,愁眼能令一笑开。落日无情且归去,梅花若在却须来。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piān)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参考资料:
1、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
2、萧枫.唐诗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关:牵连,涉及。
升平:太平丰足之世。废:废弃。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将军怀母处,堂屋对南山。香断氍毹冷,机空络纬閒。
暮花愁里色,春酒梦中颜。一掬长淮泪,随波去不还。
世路悠悠水不萍,相看谁与眼长青。
千年彝鼎观动业,一代图球见典型。
谩道石能生白璧,自知竹已化青宁。
绝怜驿路梅花句,肯落空江杜若汀。
真修绝故乡,一衲度暄凉。此世能先觉,他生岂再忘。
定中船过海,腊后路沿湘。野迥鸦随笠,山深虎背囊。
瀑流垂石室,萝蔓盖铜梁。却后何年会,西方有上房。
彭城官居冷如水,谁従我游颜氏子。
我衰且病君亦穷,衰穷相守正其理。
胡为一朝舍我去,轻衫触热行千里。
问君无乃求之与,答我不然聊尔耳。
京师万事日日新,故人如故今有几。
君知牛行相君宅,扣门但觅王居士。
清诗草圣俱入妙,别后寄我书连纸。
苦恨相思不相见,约我重阳嗅霜蕊。
君归可唤与俱来,未应指目妨进拟。
太一老仙闲不出,张安道为太一宫使。
踵门问道今时矣。
因行过我路几何,愿君推挽加鞭箠。
吾侪一醉岂易得,买羊酿酒従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