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不爱葛藤禅,参得维摩妙法门。颇怪后三犹有说,要从全一便归根。
昭文琴在何须鼓,惠子书多亦费言。闻道山中少来客,炉香清坐与谁论。
猜你喜欢
献璧相如亦壮哉,秦廷相顾重裴徊。渑池莫问谁强弱,羸得君王击缶来。
六用甚锻鞴,我非金石顽。谓古有不死,请看湘筠斑。
神仙虚空中,黄鹄高难攀。月娥本无药,鬼门焉有关。
自能节嗜欲,即是丹九还。内观无愧心,所至三神山。
偶来石廪峰头寺,忽忆画船斋里人。城市山林虽一致,不知何处是真身。
老至颠毛化练丝,应教汝辈出头时。试过驼岭扪灵秀,插笔丹霄待吐奇。
春风游上石阶,钟响又重排。无尽出欢哀,窗中夜布台。
旋梯何指处,舞俑执灯来。身侧即天涯,小街衔大街。
六代豪华空处所,金陵王气黯然收。
烟浓草远望不尽,物换星移度几秋。
至竟江山谁是主,却因歌舞破除休。
我来不见当时事,上尽重城更上楼。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