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缘宜作梦时看,只有情田种德难。但把胸中着梨枣,不愁庭下欠芝兰。
倡条冶叶浑无赖,错节盘根颇耐寒。莫笑襄阳庞老子,全家长享鹿门安。
猜你喜欢
小圃傍城郭,闭门芝术香。
名随市人隐,德与佳木长。
元化善养性,仓公多禁方。
所活不可数,相逢旋相忘。
但喜宾客来,置酒花满堂。
我欲东南去,再观双桧苍。
山茶想出屋,湖橘应过墙。
木老德亦熟,吾言岂荒唐。
孤坐幽窗静炷香,却疑身与世相忘。红深一树榴花发,绿嫩数杖支子芳。
山桥野店酒盈卮,拄杖无钱欲典衣。
日暮杨花太无绪,随风却自渡江飞。
虞山若增高,琴川若增长。
金山妙高台,飞到峰头住。逢师卓锡声,不敢复飞去。
竟欲成村。似曾著雨,第五桥边。盈盈临水寺,脉脉弄晴天。
溪痕入画年光惹,醉绕城、荻市茶船。最好雏春乍霁,帽侧襟偏。
群峰一笑嫣然。高低影,数行秀鬋堪怜。所袂倚风前。
凝薄恚,迎人却又迁延。恼何事,未斜阳,客子将还。
终有日、棕鞋笋屐,细续前缘。
夜深归客依筇(qióng)行,冷燐依萤聚土塍(chéng)。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夜归天黑,需撑着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光,使人顺利通过。。
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读书、补衣灯的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
参考资料:
1、夏征农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241
筇:一种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这里指手杖。土塍:田间的土埂。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