畦丁亸懒欲谁欺,趁我山行始一犁。只有山花山鸟笑,主人元自不曾知。
猜你喜欢
柔乡拚取葬愁身,并叠心情付所亲。嗜酒尚疑非韵事,能诗终碍作闲人。
良期易误经营久,密绪难谐忖料频。底是半生消受处,一回歌剧一悲辛。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
千古万代人,消磨(mó)数声里。
少年贪玩,半夜鸡叫才睡,老年惜时,凌晨闻鸡即起。
遥想千秋万代贤士、庸人,一生都在鸡的鸣声中磨去。
参考资料:
1、程芳银著.清诗撷英.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05月第1版:210-211
2、陈器之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570-1571
3、徐庆宜编著.历代绝句精华三百首.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492-493
晓:破晓,天将亮时。少:少年。闻:听。鸡声:指晚上鸡鸣的声音。眠:睡。老听鸡声起:用“闻鸡起舞”之典。老:老年。
千古:长远的年代。消磨:意志与精力逐渐消失,或度过岁月。
此诗前二句选取“少”、“老”两种人对待鸡啼声的不同表现,以“少闻”而“眠”与“老听”而“起”作对照,形象地概括了当时不同人的处世态度:年轻人听到鸡鸣声才上床入睡,老年人听到鸡啼声已起身了。这里,诗人以“少”和“老”的大跨度时间以及“闻鸡声眠”和“听鸡声起”两种对时间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读者印象鲜明地感到时间的宝贵和充分认识时间之价值的重要性。其中,后一句暗用“闻鸡起舞”之典,写奋发向上之心,与前句作对照。后二句笔锋一转,由横而纵,由对个人的微观审视而引申到对社会、历史的宏观思考,拓宽了诗的思想视野,同时向读者展示了一部人类的历史:在千古万代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就在这送往迎来的鸡啼声中消磨了他们的岁月。其中,“消磨”二字颇耐深思:虚度固然是消磨,奋发也是一种“消磨”,人生苦短,鸡声无多,该如何“消磨”这“数声”,是诗人向读者提出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诗人虽然没有就此问题作出回答,但从前二句的鲜明对比中,诗人通过“寄情于言外”暗暗地透出了答案:时光如驶,人生世上,自当抓住分阴,于一番有利于国、造福于民的大事业。从字面上看,这是诗人就岁月的流逝发出的感慨,其中似乎饱含着诗人深深的哀怨,能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于平易中见奇崛,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不同的人读后产生不同的感受,或催人猛省,或激人上进。
全诗举重若轻,寓庄于谐,以小见大,虽然篇幅短小,文字亦浅近,但内容含量却很广,仅用二十个字,用日常生活中“闻鸡声”引起的一种微妙的感受,深刻地阐明了“时不我待”、“稍纵即逝”的道理,使人受益匪浅,可谓言近旨远,富有哲理,予人启迪。
极目望空阔,马羸(léi)程又赊(shē)。月生方见树,风定始无沙。
楚水辞鱼窟,燕山到雁家。如斯名利役,争不老天涯。
马羸:形容马瘦弱、疲惫。赊:远。因马慢而觉路远。
窟kū:汇集之处。斯:这样。役:役使;差遣。被(名利)所累。争不:怎不。
徽国上公名百世,鬼神传梦此朱林。山分罗带天风静,地抱金沙雨露深。
十里松杉团野色,三秋蘋藻荐遥心。前峰本是重云掩,偏喜登临霁午阴。
苦闻小杜说扬都,当昔豪华今在无。
江势横来控南楚,地形前下瞰东吴。
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得意莫忘京国友,踏尘冲雪奉朝趋。
华堂春煖清昼长,紫檀烟袅狻猊香。水晶帘捲西山翠,牡丹花映娇娥妆。
鸣鸠乳燕闹春晓,回廊复道芬兰草。柳阴影转昼沉沉,花漏声迟人悄悄。
玉人细阅女诫书,支颐默识心安舒。心安舒,味道腴,善恶之戒秋月如。
牙床玉几坐终日,画屏锦帐垂流苏。回头阿姝珠宫侧,莲步轻移以无力。
云鬟斜坠若徘徊,纨扇低摇带羞涩。风流画工描此图,贞姿淑态良不殊。
柳眉烟锁杏花脸,蝉衫香拂青霞裾。想是当年乔二女,生来富贵由天与。
阿翁适遇乱离中,一见英豪即相许。
咫尺鄱湖水,相将入楚乡。雨中帆力缓,风外笛声长。
梦渴山泉茗,吟销海岛香。旧游堪一憩,何处有甘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