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毛不用笼宽织,半杀凋翎养自驯。
退易进难微鹤叹,凉来炎去异鸿宾。
横枝梅下眠和月,临水薇边游近人。
更著花栽安藓石,黄筌图画镇长新。
猜你喜欢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cù)浪,散作满河星。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参考资料:
1、田国钰等编著.中学生古诗文助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第47页
2、薛瑞萍,徐冬梅,邱凤莲丛书主编;邱凤莲本册主编.亲近母语日有所诵小学三年级第3版:长春出版社,2011.06:第75页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沈约伤春思,嵇含倦久游。
帆归黄鹤浦,人滞白苹洲。
乳燕差池远,江禽格磔浮。
物华真可玩,黑鬓恐逢秋。
忆昔相逢霜露寒,再三与我返乡关。溪行散乱飞蓬鬓,旅泊凄凉落日颜。
活计独传鸿宝苑,清游重上鹿门山。崇朝触石需滂沛,笑我閒云苦未閒。
孤山落月趁疏钟,画舫参差柳岸风。莺梦初醒人未起,金鸦飞上五云东。
淮清桥下水连空,桥畔依依柳色浓。香絮有情皆作雪,柔丝无力尽含风。
楼台掩映深春后,市井凄迷暮雨中。近水向阳千万树,年年长是发生同。
不才甘客难,夕病岂旬休。
可待乘轩宠,终惭舐痔求。
渚兰薰露夕,江橘富霜秋。
养拙宁无地,千波一叶舟。
山行弥日山益奇,乱峰挟翠如吾随。游人联蚁度林杪,细路一线云间垂。
茫然四顾动心魄,岚光荡秀浮双眉。路回宝刹忽风堕,大鹏九万离天池。
林烟媚景翳复吐,欲见不见神护持。松藏雷雨太阴黑,泉迸岩薮银虹驰。
我来青帝已回驭,太古残雪犹离离。一声啼鴂百花落,两崖红雨春淋漓。
笑驱虎豹坐盘礴,悠悠万古归支颐。须臾兴尽下寥廓,长风又送云边诗。
蓬莱兜率杳何处,无乃造物移于斯。往年梦里记曾到,先声已为猿鹤知。
惜无奇语勒丹壁,坐令清赏成绝痴。斜阳忽将瞑色至,山灵应怪归鞍迟。
人间胜事忌多取,毋使乐极还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