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虽委计吏,官似宣尼公。贫贱更何恨,优游聊与同。
忘怀鸱夷酒,乘兴松江风。此亦隐柱下,何用卧隆中。
猜你喜欢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lán)。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休沐非连骑,投沙迫去身。似鸮忧鵩鸟,比鹤望乡人。
梦与江湖隔,情存翰墨新。定交相得晚,抚事亦酸辛。
江上桃花懒不看,西风犹作早春寒。因怜鬓影临清镜,肯为莺声倚画阑。
万里旌旗悲远道,十年车马忆长安。碧波芳草皆颜色,付与诗人感百端。
见说云深处,松筠掩有村。一溪盘石出,百鸟近人喧。
为守梅花约,宁餐蕨草根。香添读书夜,风月自当门。
凉风飘洒入高阁,满城绿树飞云涛。
渴来梦吞沧海阔,醉后眼挂青天高。
湘江姹女碧瑶佩,金谷谪仙红锦袍。
吴儿柔软不惯见,应笑侬家诗酒豪。
野居何处是,轩外一横塘。座纳薰风细,帘垂白日长。
面山如对画,临水坐流觞。更爱闲花木,欣欣得向阳。
游湘有余怨,岂是圣人心。
竹路猿啼古,祠宫蔓(màn)草深。
素风传旧俗,异迹闭荒林。
巡狩(shòu)去不返,烟云怨至今。
余怨:留下怨恨。圣人:旧时指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
祠宫:旧时祭祀先祖或先贤的庙堂。这里指舜庙。蔓()草:蔓生的杂草。这两句是说,舜庙掩没在竹林杂草丛中。
素风:素朴的民风。异迹:不同寻常的痕迹。这里指舜帝流传下来的道德风俗。
巡狩:帝王离开京城巡视各地。这里指舜帝南巡。烟云:雾气。畔:旁边。这两句是说,九疑山地处僻远,云海茫茫。
刘熊渠系长沙王后裔,此诗是其任舂陵侯时,游九疑舜庙所作。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刘仁率舂陵刘氏宗族,从今永州宁远向北迁徙到南阳白水乡(今湖北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