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虎纵郁攸,此寺神独赦。楼台倚山腹,碧瓦粲相射。
奔崖插云霄,缩地见衡华。竹翠染僧裾,泉声喧佛舍。
峰峦佳有馀,顾揖真不暇。我欲陟山椒,嶝崄未应怕。
摩娑旧圣石,政恐嫌俗驾。感慨明义师,徘徊一悲咤。
猜你喜欢
茫茫大块洪炉里,何物不寒灰。古今多少,荒烟废垒(lěi),老树遗台。
太行如砺(lì),黄河如带,等是尘埃。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
这茫茫的大地既然经过了造物主炉火的冶炼,怎能不带上寒颓衰冷的外观?你看古往今来沧海桑田,但只见废弃的兵垒上弥漫着野烟,古台的遗址上树木参天。
放目远眺,太行山脉就像长长的磨刀石,黄河也缩成了带子一般,它们都混迹于尘埃之间。用不着更生悲叹,说那花儿开了又落,春天去了又返。
参考资料:
1、明道.《中华经典藏书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325页2、(清)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两卷版下》: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年:399页
大块:大地,大自然。洪炉:造物主的冶炉。垒:用于战守的工事。太行:山脉名,在黄河北,绵亘山西、河南、河北三省。
砺:磨刀石。黄河如带:意谓即使黄河变成了狭窄的衣带,泰山变成细平的磨刀石,国祚依然长久。后人因有“带砺山河”的成语。等是:同样是。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具体的地点已不可详,总之是太行、黄河地区的一所古台,附近还有废弃的军事工事,气象十分荒凉。
上片以“茫茫大块洪炉里”开头,作者并不直接从具体的景观着手,而是扩大到无垠的空间,也就是一片天地洪荒的景象。同样,在点出眼前的废垒遗台时,复用“古今多少”的感慨,又将时间从眼下的登台时分有意识地无限扩展。这种苍茫、深沉的心绪,使读者自然而然体会到作者登临所览的荒败,且意识到此非天然而乃人为,也即是政治和战争所造成的破坏结果。
下片“太行如砺,黄河如带”借用了“带砺山河”的成语,而又是登览的实景,“等是尘埃”便带上了总结和象征的双关意味。从总结的一面说,作者登临之古台台势高拔,迥出地表,远方的太行山脉与黄河长流,都分别变成了小小的磨刀石及细带子,那么处在视野中的人间景物,就更微茫若尘,“等是尘埃”正是一种张大形势的说法。从象征的一面说,“尘埃”微不足道,处在微尘中的世界也不值得去认真看待。既然山河会因人事的兴废而“寒灰”、而“尘埃”,那么时光的流逝、万物的变化又有什么可叹惜的呢。下片的前三句回照空间,后三句回照时间,再度从扩张的境界中充实了上片的感慨。
海内江山已惯游,今朝重泛潞河舟。初辞天上双龙表,尚想云间五凤楼。
压岸晓霜明宪节,到船寒雨湿貂裘。预期回首当开岁,未必湖南可滞留。
线作长江扇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
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
才昔高南国,名今播八纮。
英姿留此地,馀泽及编氓。
仙去江山在,恩来日月明。
经从千载后,款谒荐微诚。
高树连云野水边,朱帘红袖映芳筵。不才深负桑蓬志,忍泪哀歌莪蔚篇。
鹏翼扶摇看巧宦,虫雕辛苦忆当年。林丘处处堪忘世,何必苏君二顷田。
高秋度函谷,坠露下芳枝。绿潭倒云气,青山衔月规。
花心风上转,叶影树中移。外游独千里,夕叹谁共知。
山行风雪瘦能当,会喜江花照野航。本与宦途成懒散,颇因诗景受閒忙。
乡心草色春同远,客鬓松梢晚更苍。料得烟霞终有分,未须连夜梦溪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