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新月挂林梢(shāo),暗水鸣枯沼(zhǎo)。时见疏星落画檐(yán),几点流萤(yíng)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miǎo)。
弯弯的新月挂在林梢,潜流的沟水在枯塘中鸣响,不时望见稀疏的星星闪落在画檐上,原来是几点飞萤小巧的身影。
思归的乡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却依旧缠绕在心中。新谱写了歌曲想请歌女来唱,却空对着烟波浩渺的宽阔水面。
参考资料:
1、韦立军.《宋词鉴赏辞典》:北京出版社,2009年:第174页
2、唐圭璋等.《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82-484页
暗水:潜流的沟水。枯沼:这里指即将干涸的池塘。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连环绕:连接成串的玉连环,常指难以解开的忧愁。这里指连续往返的样子。新声:新谱的曲子。采菱:采菱之人,代指歌女。水阔:宽阔的水面。
该词是宋代词人叶梦得所作的一首咏怀词,先用“新月”与“暗水”对比,用“疏星”与“流萤”对比,描写了眼前所见所闻的自然现象,构思极为巧妙。
坐在凤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静。仰视天空,见一弯新月慢慢升起,正高挂树梢;侧耳细听,即将干涸的弯曲的池塘,还有涓涓的流水声在暗中发出枯竭前的悲鸣。再纵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时从画檐前落下;却有几点流萤在暗处闪闪发光,自由自在地随意到处飘动。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由于是“常见”,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没有人把它集中起来描绘、观察、思考。“新月”是在成长、向上的,不会变成弯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洁的,可是它落下的时候,它的亮光还不如暗处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却饱含着人生哲理。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叶梦得祖籍苏州晚年闲居吴兴,据《湖州府志》载:“叶元辅居乌程,至梦得已四世。”乌程,即吴兴也。叶梦得居吴兴已“四世”,当然是第二故乡,他的“归意无多”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给他以启示:“新月”与“枯沼”,“疏星”与“流萤”都相去无多;从中悟得的道理谱就新声去问他的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阔、烟波浩渺,却又是无处可寻了。
这首词寓理于物,寓理于情,艺术技巧是很高明的。
骥(jì)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qú)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suì),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huī)满,山河战角悲。
傥(tǎng)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骥子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学语的时候。
就知道问家里来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诵我的的诗了。
世道不太平可怜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贫困,全部仰仗你母亲来照应。
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知道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全国到处是举着麾旗的军队,战乱不止。
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争取早日见面,决不拖延。
参考资料:
1、胡光舟,周满江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第594页
2、徐志福编著,古今名人教子诗赏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06,第20页
骥子:杜甫儿子宗武的小名,这一年刚五岁。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指骥子三岁时,知道问家里来人来客的姓名,能背诵他父亲的诗。这是称赞骥子的颖悟。
渠:他,指骥子。仰:依赖。
鹿门:山名,在襄阳(今属湖北)境内,汉江东岸。后成为隐居地的代称,这里意思是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遂:不成。雁足:此处指难以料定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军麾:军旗。形容全国各地都处于战乱之中。战角:军中号角。
傥:通“倘”,如果。免相失:免于相互离散。迟:延迟。
杜甫有二子,长子名宗文,次子名宗武,宗武乳名骥子。《遣兴》这首诗怀念的对象是儿子,慈爱之情溢于全篇。
这是一首排律(俗称长律),中间四联全是对仗。全诗可分三层,“”前两联回忆过去,写骥子两三岁时颖悟过人,就能问知来客的姓名及能背诵杜甫的诗句;杜甫通过回忆前年牙牙学语时娇趣的憨态,极力把儿子宗武可怜可爱、天真无邪的神态表达出来,激起读者的同情,催发读者亲子之情。中间两联“”写骥子当前的遭遇,因逢“世乱”,居无定所,又值父亲外出,音信全无,只能仰赖母亲的爱抚,更让诗人后悔不已的是没能携带全家一起逃难,以致如今分隔两地,不知何时才能互通音信;最后两联“”描写上的是一副国破乱世的情景,到处都是举着军旗的军队,号角声声激起诗人心中无限悲凉,于是诗人感叹曰,如果能有举家团圆的机会,必定不敢迟慢,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国破家碎的情况下急切盼望和平及和全家团聚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先写过去是有深刻用意的。按作诗的时间来推算,骥子“学语时”当为公元755年,战乱还没有发生,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就在这年的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战争波及广大地区,使千万个家庭流离失所。诗人先写骥子在先前的颖悟的表现,再写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此外,从“怜渠小”“仰母慈”诸语中还能看出诗人因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深感内疚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