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李晨兴着缟裙,酴醾首出上瑶簪。
此时老子兴不浅,旦日将军幸早临。
敌手对棋消昼永,中心闻射隔墙阴。
春生夜瓮蓬莱绿,酌我无多劝客深。
猜你喜欢
旧宰祠堂背郭横,肩随旅拜向檐楹。千年墙室窥瞻好,五日椒兰感慨生。
拂坐薰风思解愠,盈卮蒲酒对澄清。执鞭岂为文章业,所至长留奕奕名。
又名:和练秀才杨柳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yīn)勤更向手中吹。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23.
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03.
曲尘丝:指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尘:一作“烟”。
向:一作“肯”。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白日豪奴擅杀人,生擒不避主家嗔。最怜文叔行柔道,容得当时强项臣。
勾芒御春正,衡纪运玉琼。明庶起祥春,和气翕来征。
庆云荫八极,甘寸润四坰。昊天降灵泽,朝日耀华精。
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鸠鹊与鹂黄,间关相和鸣。
菉萍覆灵沼,香花扬芳馨。春游诚可乐,感此曰日倾。
休否有终极,落叶思本茎。临川悲游者,节变动中情。
薛姓婵嫣自古分,君侯苗裔粹其门。已闻佳绩多前古,更溢馀波及后昆。
久屈祥鸾栖恶枳,稔推利器遇蟠根。徵书未至身閒暇,且看尊前舞袖翻。
弼汉功非浅,谗夫可奈何。
海神今亦畏,安敢布风波。
送春无酒未须嗟,却有新茶试大家。
便惬轻凉生小扇,独怜扑蔌下荐花。
霜肤解箨初尝笋,怒瘿因谁拟问蛙。
嘉树著行森羽葆,翠青疏密俨排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