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穷幽眺,端知玩月犀。雪消青嶂近,天淡玉绳低。
出塞三春翼,嘶风万里蹄。男儿弧矢志,何事饭笼鸡。
猜你喜欢
七月今年凉气高,墙东古木夜萧骚。孤城残月角初动,野屋秋风鸡乱号。
万事惟馀双短鬓,百龄须用几绨袍。故人莫荐扬雄赋,衰老难胜执戟劳。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太阳出来就去耕作田地,太阳落山就回家去休息。
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种出庄稼就不会饿肚皮。
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参考资料:
1、毓明笠.中学生古典诗词赏读金典.北京市: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年:14页.
2、师纶选.历代咏史诗五百首.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4页.
3、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昆明市: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页.
作:劳动。息:休息。
帝力句:一说为”帝何德与我哉“。帝力:尧帝的力量。何有: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何德“,那就是有什么(恩惠)。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责躬宜独厚,责人宜用宽。成仁谁不愿,杀身良所难。
云气四蒸雷蓄怒,山雨一来风借助。抱头乳燕窜低檐,噤口黄鹂在深树。
竹围万槊齐惊呼,老松不动如亚夫。何人笔端带三昧,画作竹堂风雨图。
景德禦戎渡河时,王曰曷不吟一诗。逮其后世富有作,共维圣母元祐脚,国破家亡出古壁。
端居俟时命,日暮寡所欢。眷言写忧思,散步游西园。
西园一何丽,薜荔交崇垣。飞甍带层阁,曲榭临回轩。
丹霞吐岩岫,白云冠林峦。灼灼芙蓉披,瀼瀼白露漙。
游鱼跃清波,好鸟鸣树端。感兹动植情,悟彼节候迁。
百年亦瞬息,金石畴能坚。念当命我友,肃驾开华筵。
悠然迟心赏,寓目双飞翰。
草堂燕子未归时,香鼎灰飞入砚池。看彻唐人诗一卷,夕阳犹在杏花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