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正坐不知天,岂有豨苓解引年。但觉转喉都是讳,就令摇尾有谁怜。
腰金已付儿曹佩,心印还当我辈传。他日乘车来问道,苇间相顾共攀缘。
猜你喜欢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参考资料:
1、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元宋兴亡谁可论,楼船云拥向南巡。百年历数应天运,一代君臣问水滨。
土掩芦衣成往事,波沈玉玺与何人。荒流夜半潮声急,隐隐犹闻战鼓频。
野色苍茫月色幽,一溪流水去无休。涛声乱捲惊残梦,竹叶轻敲报早秋。
树起猿猴延涧跃,风翻鸟雀借林投。萧条景物他乡异,中夜漫漫发旅愁。
香忆传岩号,龟曾得寺名。禽巢多越思,海错尽南烹。
接食乌儿堕,漫冈犊子狞。正怜杯酒贱,醉叟日纵横。
官职过身鬓已衰,傍人应讶退休迟。
从来蜀地称难制,此是君恩岂合违。
兵火因由难即问,郡城牢落不胜悲。
无烦苦意思诸葛,只可颁条使众知。
风景依稀到辋川。平桥寂寞曲栏杆。深深竹径人归后,唯见秋轮共水天。
风一叶,梦千年,花开静圃总无言。暗香拂袖凭谁惜?
长夜多情应未眠。
大江汹西来,故国今几年。我衰倦登临,坐愧双行缠。
忽惊山阴集,邂逅来群贤。俛仰吊前古,高谈注渊泉。
千岩过宿雨,馀润滋麦天。颓檐翳崖壁,过午不得旋。
像佛再经始,此邦心亦虔。稍欣台殿新,废沼依沦涟。
坐怀马化龙,仅作螂捕蝉。相倾走掣电,讵暇安枕眠。
六飞暂东巡,恨尔不少延。单于久凋残,屈已今我先。
衰惫乘一障,无功记凌烟。乞身自兹始,此计君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