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婉转树蒙龙,复阁虚廊小径通。
下马解鞍一长啸,便疑身已出尘中。
猜你喜欢
溪流婉转树蒙茏,复阁虚廊小径通。下马解鞍一长啸,便疑身已出尘中。
月转乌啼,画堂宫徵(zhǐ)生离恨。美人愁闷。不管罗衣褪。
清泪斑斑,挥断柔肠寸。嗔(chēn)人问。背灯偷揾(wèn),拭尽残妆粉。
月转换下沉了,乌鸦啼叫起来,华丽的堂室里响起了传递离情别恨的音乐。美女们愁苦烦闷,竟然顾不上罗衣被脱下来。
清亮的斑斑泪,挥洒后而柔肠寸断。憎恶人们发问,只好背着灯光暗暗地把泪水擦掉,连同脸上的化妆粉揩干净了。
参考资料:
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77-79
月转乌啼:表明夜深。画堂:古代宫中彩绘的殿堂。宫徵:这里泛指音乐。宫: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一音级。徵:古代五声音阶的第四音级。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褪:脱落。
嗔:发怒。搵:揩拭眼泪。残妆:被侵乱过的妆颜。
上片,写歌女们在夜深人静时的遭遇。第一、二句点明时间“月转乌啼”,更暗示了此时是歌女们的凄凉酸楚的生活时刻。在一种正常人休息的正常时刻,却从“画堂”里传来了离情别恨的音乐声,可以窥见歌女们怀念家人的伤心碎腑之苦痛。第三、四句进一层写美人“愁闷”。不仅仅在于娱乐皇公贵族,而且还在于歌女顾不上去脱“罗衣”,早已被皇帝皇后脱下了,自然人格上受到侮辱。“画堂”,腐朽淫威的殿堂,哪能容得下纤弱“美人”。苏轼愤然而诉:“画堂”里充满了音乐传递的“离恨”和“愁闷”。
下片,特写歌女们的泪斑与残粉。第一、二句“清泪斑斑,挥断柔肠寸”,写斑斑血泪变“清泪”,泪向肚里流,这种“离恨”的表现。挥泪痛断柔肠,痛向心里藏,这种“愁闷”的心情。最后三句更进一层,突出两个典型细节:一是不愿旁人细问,二是背着灯暗暗地揩拭泪水,直至揩尽被皇公贵族们所侵染过的残妆和脂粉。从清泪、柔肠、嗔人、偷搵、拭残妆这些行为的表现,将被压迫、被侮辱的歌女形象活脱脱地推向世人面前,不得不为歌女感到同情和爱怜。
该词的艺术贡献,在于塑造了一位成功的“泪美人”形象,并为婉约词提供一种经过“雅化”的新风貌。苏轼写歌女不同于其他词家,重在写“神”和内心的“凉”,具有超脱尘俗、高洁晶莹的美感,是寻常的“宫体词”不能比的。
江防一掷千头颅,举族气欲吞东吴。兵丁争先士争呼,大官闻捷心瞻舒。
流亡百姓纷嗟吁,舟车行李如追逋。新来田家镇又墟,城市日蹙夷场腴。
要知此局非全输,卷土犹堪起一隅。智者虽怯多农夫,教训生聚终沼吴。
剥极必复将得舆,官邪古来供驱除。况乃敌亦喧城狐,以彼例此皆区区。
莫畏人民怀异图,莫畏奋臂少年俱。莫畏赤帜人争趋,莫畏邻国还我虞。
兴邦惟是亲中苏,自强岂遂宋元如。否则张脉空趑趄,由今不变吾其鱼。
左旋右顾墨与朱,多歧能前多里途。三民主义如夜珠,君看照澈光明庐。
桂宫秋燕鹿鸣杯,玉陛春闻绕殿雷。日月九天垂景气,风云四海辱追陪。
当时华国惭知己,今日全身幸匪才。试问陆家亭上鹤,一声宁到洛阳来。
树影踏不醉,花香嗅却无。
东秦人士富豪英,乡老宾贤上帝庭。玉笋未知谁得地,金籯闻说剩通经。
雄夸气各千云汉,妙制文多焕斗星。水镜诸公标鉴在,大声从此起非霆。
历数交游内,公家雅有连。
舍人先即世,驾部复沈泉。
远讣闻今夏,高谈记昔年。
离穷一片影,大似老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