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二十里,清淡得我性。微风不复摇,天水相与净。
秋容入崖柳,晚色依渔艇。彷佛会稽游,南湖似明镜。
猜你喜欢
东阁官梅未有诗,竹林斜出两三枝。临风玉面如相识,残雪江头想更奇。
立尽小桥溪上影,谁将清调笛中吹。犯寒倾倒先春色,万木寒凝冻不知。
荒嬉少壮涩中年,一自耽吟镇自怜。欹枕颇知灯缱绻,索肠绝似病淹煎。
秋萍底事漂流远,春雨如何播洒偏。味况有时无趣极,愁人多梦却难眠。
江上芦花似雪飞,玉京游客正思归。
画船载酒寻诗社,沙鸟冲人下钓矶。
南浦早霜秋潦涸,西风残照故山微。
到家想见开筵处,翠竹黄花晚更辉。
此君苍苍谁手植,万个琅玕列如戟。
翠寒绿净不可唾,一片化作潇湘碧。
堂中有人有诗癖,日坐清阴听玉击。
岩廊舜正南风琴,不作江边泪斑滴。
五岳行踪僻,三山去路遐。何如北窗外,坐卧九莲花。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知己难求”与“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或者是渴望用世界而不得的感情)
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屈原举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于朝廷,被谗言中伤,敢逐沅、湘。行吟泽畔。不能为国尽力,眼睁睁看着楚国为虎狼之秦所灭,最终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最后二句作者触景生情,产生奇妙的联想。(或者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交流)
楚地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那不正是屈原辞赋中常见的贤人君子的象征吗?崩原的不灭的灵魂似乎仍在楚山湘水间徘徊往来。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使得诗人能够实现不同时空的交流对话,一种志士才人被压抑的苦闷得到宣泄,同时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诗人先写故楚之地平旷辽阔,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再由远及近,古老的三闾祠背城而立,借外景之阔大,反衬祠堂的孤小冷凄,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尾句中的“吟魂”在诗中指的是屈原(想象中的屈原)。该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屈原伟大爱国精神的崇敬之情,也有对时局的愤慨之意,还有对屈原悲剧的凄婉之慨。
风雨属连春事休,十日九日转城头。虽无俗物败人意,可使澄江消客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