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槐半黄,行客车马动。扬鞭望都城,壮气不可控。
朝廷新改科,诗赋斥无用。君能通古书,义理善折衷。
先锋陈典谟,后骑出歌贡。以兹趋大敌,坐可图百中。
青春闻喜处,醉弁宫花重。去矣当自强,勿作思归梦。
猜你喜欢
种苗在东皋(gāo),苗生满阡(qiān)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
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
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我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参考资料:
1、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4、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东皋: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东皋”、“西畴”。阡陌:原本田界,此泛指田地。
巾柴车:意谓驾着车子。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
归人:作者自指。烟火:炊烟。檐隙:檐下。
百年:一生。役:劳作。
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蚕月:忙于蚕事的月份,纺绩也是蚕事的内容。
素心:本心,素愿。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这两句叙事,显得很随意,是说在东皋种苗,长势如何如何。但就在随意的话语中,显出了一种满意的心情,他说这话好像是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陶诗中有“带月荷锄归”,“浊酒”云云是常见的语句。看来他对“荷锄”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负,差不多习惯了。“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去来兮辞》有“或巾柴车”的句子。这两句写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家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自然。“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归去来兮辞》有“稚子候门”的话。等着他的就是那么一个温暖的“归宿”,此时他的倦意会在无形中消释了。这四句写暮归,真是生动如画,画面浮动着一层安恬的、醉人的气氛。这就是陶渊明“田居”的一天,这一天过得如此充实、惬意。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这是设问,自问自答,如同陶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句式。这与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对劳动的重视。“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诗所写:“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下面写道:“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愿。后面这一段通过设问,揭示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
今《文选·江淹拟古三十首》收有这首诗,并被当作《归园田居》的第六首。宋代大文豪苏轼就以此为陶诗,还特举“日暮”以下四句赞扬之,且写了《和陶归园田居六首》。而后世诸家以为此诗非陶渊明所作,当是江淹所作的拟陶诗。
韦杜胜游谁可寻,相君旧隐对云岑。水渠婉转蛟蛇活,霜竹参差孔翠深。
故老能言卧龙地,儿童不用满籯金。郡斋殊负青山郭,空挹芳樽慰客心。
石上高斋倚碧空,虚檐面面拂空蒙。龙蛟影动三更月,猿鹤声传万壑风。
飞翠雨余浮几席,轻花春暖洒帘栊。先生莫自甘岩壑,廊庙终归造化功。
晋赵分形胜,危关独耸然。缘坡频入谷,越岭复登天。
土沃尤宜菜,民勤尽力田。居庸当北望,绵亘共山川。
潇洒荐冰盘,满坐暗惊香集。久后一般风味,问几人知得。
画堂饮散已归来,清润转更惜。留取酒醒时候,助茗瓯春色。
太阳虽不照,梁栋每重阴。(廊下井,以下《吟窗杂录》)
白发未逢媒,对景且裴回。(丑妇)
别酒莫辞今夜醉,故人知我几时来。(合赋)
改贯永留乡党额,减租重感郡侯恩。洪景卢《野处集》
载赴选别太守句,贞白自注:蒙本州改坊名为进贤,
并减户税
浚冲执牙算,武子蓄金埒。积镪不能施,名秽身亦灭。
富贵何足云,道义自可悦。偃蹇彭泽腰,不为五斗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