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陵几纷纷,岐路谁了了。
中有定慧人,翛然坐深窈。
山空诸念消,月堕孤禅悄。
一室虚白生,天鸡弄清晓。
猜你喜欢
别我还乡上小艖,柴门东向是君家。壶中细雨逢三月,知忆长安桃李花。
嵎夷地近受阳赊,十载辞家忆物华。昨夜东风何处是,谷前谷后已春芽。
宫腰束素。只怕能轻举。好筑避风台护取。莫遣(qiǎn)惊鸿飞去。
一团香玉温柔。笑颦(pín)俱有风流。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
宫腰:女子细腰。避风台:相传赵飞燕身轻不胜风,汉成帝为筑七宝避风台(见汉伶玄《赵飞燕外传》)。惊鸿:形容女子体态轻盈。
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以后泛指所亲爱或为女子所恋的男子。眉语:以眉之舒敛示意传情。伊州:曲词名,商调大曲。
作为辛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刘克庄的词一向以豪放见长。但词人也并非不会婉约,而是不欲而已。偶为婉约之词,情意款款,自然又是一首佳作。比如 这首《清平乐》,置于婉约词中,几不可辨识,以为又是哪一位多情妙手的快意所为。
南宋时期上流社会有蓄家姬的风气。这首词所描写的就是一个以歌舞佐酒的家姬。一开始一束素绢比舞姬的纤腰,抓住了作为舞姬最重要的因素。由此
开始,上半阕四句,句句使用夸张。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说夸张“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夸张手法在突出事物的特点方面,刻画得更有力。此外,这四句中有三处典故:“宫腰束素”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腰如束素”,原句是描写一个据宋玉自己说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女子的。“好筑避风台护取”用赵飞燕的故事,据说赵飞燕体质轻盈,汉成帝恐其飘翥,为制七宝避风台。“惊鸿飞去”用曹植《洛神赋》里写洛神的句子“翩若惊鸿”。这三个成句全是写最美的女子的,用这些典故来写舞姬,自然上半阕的真正含义,就不只是写其的体态轻盈了。
“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两句在继续作形态方面描绘的同时,开始着力烘托舞姬的精神风韵,上下两片之间在这里得到了自然地过渡。同时,这两句对舞女风韵正面、概括的描写,也给结尾两句作了最好的铺垫。“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萧郎,泛指为女子所爱恋的男子。《伊州》,舞曲名)两句,《词旨》推为“警句”,好在哪里?首先,“萧郎”在词中即指作者自己,亦或他人,彼此眉目传情,销魂荡魄之际,舞姬竟然舞错了《伊州》曲,其情其景,焕然生动,如在目前。其次,词的前面部分都是对舞姬的客观描写,到此作者才把自己融入其中。因为作者主观情感的融注,也就更加曼妙迷人了。
刘克庄词多写人民疾苦和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多有慷慨大江东去的气概,很少剪红刻翠之辞。因此,不少评论家以为克庄词缺少含蓄微婉的力量。这阕词写粉黛,叙歌舞,读来虽不乏明快之感,但情绪缠绵,措词轻艳,结尾处尤有无穷余意,当可代表刘克庄词风的另一个侧面。
此柳栽从蜀郡移,宫中诸柳不能垂。
只缘草木根灵异,非是乾坤雨露私。
轻似行云清似水,软于吹絮细于丝。
风流可爱如何比,最是风生月上时。
海内干戈未解纷,明朝歧路又离群。
他乡岁暮萍逢水,此去江东树隔云。
白面书生多国士,黑头宰相是将军。
宝刀聊用酬知己,同郡名家赖有君。
环县城边灵武台,肃宗曾此辟蒿莱。二仪高下皇舆建,三极西南玉玺来。
衣白山人经国计,朔方孤将出群才。可怜一代风云际,不劝君王驾鹤回。
不识干将利,聊看试象犀。使君监楚饷,五月渡淮齐。
逸气凌黄鹤,高才亚碧鸡。襄阳閒点笔,传满白铜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