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马恽供奉

朝廷功名次,晋国在第一。受遗先皇帝,事与周召匹。
丹青烂勋伐,终始最密勿。宗族宜甄庸,百世皆宠秋。
公孙非遐胄,何乃尚淹屈。官名虽供奉,冗散真士卒。
努力习文华,家贫传清德。翰飞终不高,好事见心骨。
人生系逢遇,进退岂定律。古者如尔徒,万户自可必。
今者如尔徒,富贵亦未失。主张有真宰,时态莽回聿。
咄嗟元功世,颇复困蓬荜。吁彼山野人,奚由自奋出。

猜你喜欢
独立寒秋,湘(xiāng)江北去,橘(jú)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chàng)寥(liáo)廓(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lǚ)曾游,忆往昔峥(zhēng)嵘(róng)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湘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漫江:满江。漫:满,遍。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深秋。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苍茫:旷远迷茫。主:主宰。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稠:多。
恰:适逢,正赶上。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游泳。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击楫”典故。遏:阻止。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历史角度
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词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激流勇进。
美学角度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书法鉴赏
此幅作品大约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书法的代表作品,书家认为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最高的作品,也是我们所见墨迹中最后的丰碑。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15行。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健,艳美洒脱,结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轻奇重之笔,无倚斜取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慢步缓行于湘江之岸,却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润美,飞逸奇雄,骖鸾跨鹤,飘飘欲飞。此幅作品园笔兼用方笔,藏锋为主,兼施露锋,结体用笔潇洒古淡,极尽江左风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处处含蓄,耐人寻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几与字间空白相当,结体用笔内柔外刚,“标拔志气,辅藻情灵”。全幅一百多字,笔试和墨色随着书情而变化,时而高昂,时而舒缓,使整幅书作气韵贯通又结构完美。
景物描绘角度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艺术角度
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主要内容
上阕:“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了湘江的秋景。
下阕:“昔日之游”作者同一个激进的群体发生的关系,追忆了同学时光,抒写了胸襟和抱负。
思想层面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岷山之阳土如腴,江水清滑多鲤鱼。
古人居之富者众,我独厌倦思移居。
平川如手山水蹙,恐我后世鄙且愚。
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
晴原漫漫望不尽,山色照野光如濡。
民生舒缓无夭扎,衣冠堂堂伟丈夫。
吾今隐居未有所,更后十载不可无。
闻君厌蜀乐上蔡,占地百顷无边隅。
草深野阔足狐兔,水种陆取身不劬。
谁知李斯顾秦宠,不获牵犬追黄狐。
今君南去已足老,行看嵩少当吾庐。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lán)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yǔ)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色。
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西湖的景色使我艳羡神往,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又撩起我垂钓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参考资料:
1、李振国主编.《宋词译评》.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07:第2页.
2、徐培均主编.《唐宋词吟诵》.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第115页.
西湖:即今杭州西湖。尽日:整天。凭:靠着。阑:横格栅门。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依约:隐隐约约。白鸟:白鸥。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词上片写到秋高气爽的时节,凭栏远眺,西湖水如明镜,孤山景色清爽,几只渔船悠然自得,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远近相宜、意趣恬淡的优美画面,写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以“三三两两钓鱼舟”映衬湖水的宽阔,以笛声依约、白鸟成行烘托景致的幽雅。将依依相思之情融入笔端,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用到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
词下片芦花丛中传来依约的笛声,惊动了白鸟从水里飞起,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词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用,景中寄情,情中寄景,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结尾与起首自然照应,用笔清闲。全篇意境悠远,情怀逍遥,表现了作者吟咏潇洒、舒卷自如的过人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