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学愧淹博,微官妨隐盘。
攀龙荣请一,敛板喜承颜。
懦庸资盼睐,簿领洗尘烦。
南丰茂人杰,才望蔼江关。
题舆裨德政,镇俗念时艰。
仙山寻胜外,妙句落人间。
气连天柱壮,清夺霜空寒。
一读三叹息,发立谁敢谩。
但嗟俊逸才,尚滞海之湾。
中兴急贤哲,日日闻赐环。
况复有如公,骥足宁久閒。
会须早命驾,即日当召还。
发硎观利器,断鳌新海寰。
宣室伫前席,顾问应夜阑。
猜你喜欢
高才独立万夫却,险语磨崖山鬼愕。
翕然万口竞流传,一字谁能加笔削。
自怜庸钝百不聪,晚来喜见人中龙。
更看挥翰光夺目,恍如海蜃浮青红。
一时闻望已难攀,相见平居养浩然。
慷慨胸襟包海岳,轩昂高义薄云天。
散材不谓蒙知遇,孤迹何期遂保全。
碌碌未能酬国士,正惭他日尉通泉。
晓行数里未天明,路绕汾河听水声。斜月带星横远汉,清风传漏报残更。
中心但愿灵祗格,远道何须父老迎。好挽银潢作甘雨,溥沾率土润苍生。
驾鹤归三岛,骑麟入九霄。祗应明月夜,来此坐吹箫。
逆曳风帆过,湖中拍浪儿。轻儇沙鸟似,狞恶海童为。
百斛舟何重,连晨桨未移。閒思强弩手,一破巨鱼鬐。
双凤喈喈恋俦匹,屈指馀生年二十。恩情两载重如山,一朝影只吞声泣。
啼鹃血泪染鸳鸯,连理枝残欲断肠。冰雪心肝甘自矢,轻生重节植纲常。
数语辞亲自厄塞,回视亲颜心转迫。高堂勿复念残躯,薄命残躯奚足惜。
生别死离在须臾,戚族罗拜皆长吁。精魂顷刻化天地,斯称巾帼如眉须。
君不见湘竹泪斑传自昔,又不见古来望夫化作石。
以兹寸息付青丝,山为枯容水为赤。吁嗟乎,郑女节烈耀人间,千载留名垂史册。
初随林霭(ǎi)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jiǒng)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开始的时候,微雨像树林中浮动的雾气一样,时有时无,若隐若现;渐渐地,分掉了一点夜晚的凉意,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夜深了,它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冰凉;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7
林霭:林中的云气。霭,雾气。稍:渐渐。共:与,跟。
迥:远。一作“逼”。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这首《微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此诗咏微雨。微雨是不易察觉的,很难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
开头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后面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这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着笔,雨中有人。朦胧,迷离,似愁绪,可意会不可言传。全诗不着一个雨字,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却是很成功的。
谁知方外客,亦爱酒中仙。共踏空林月,来寻野渡船。
醉醒非各趣,心迹两忘缘。江海情何限,秋生蓬鬓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