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塑湘妃少女容,谁知百岁奉重瞳。
从今好事诗骚客,庄肃录存念虑中。
猜你喜欢
玉驭苍梧去不还,泪痕洒竹尚斑斑。
空传朱瑟流幽怨,谩许明珠解佩还。
直方谁似退之贤,过庙当时祷亦虔。
徼福乞灵旋有助,倾蠹十万出私钱。
父耕(gēng)原上田,子劚(zhú)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
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参考资料:
1、任三杰.聂夷中诗注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21
2、任三杰.聂夷中诗注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22
斸:一作“锄”,大锄,名词用作动词,挖掘。
禾:禾苗,特指稻苗。秀:谷物吐穗扬花。官家:旧时对官吏、尊贵者及有权势者的尊称,又指对皇帝的称呼。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一句在揭露讽刺的时候,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
不因王事为谁留,陆困轮蹄水困舟。亲旧杂萦游子梦,雨风并作旅人愁。
才疏多怕逢青眼,体健遥知慰白头。一职未容轻簿尉,可堪王粲又登楼。
连墙终岁少相过,时听书声警睡魔。懒续胶弦欢意薄,虽分风月皱眉多。
廉如玉雪谁知者,仕止牙绯奈命何。昨送华轩今哭墓,伤心相挽不成歌。
门前车马走尘埃,偶到东园眼暂开。
鳌岭凤池人去后,不知载酒又谁来。
不是山阴访戴船,真成迷局灿柯仙。
径行处用规摹取,归与都人作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