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水寻山取次行,姚江西畔访寅兄。同袍意气今犹昔,补衮文章老更成。
雾雨暂容玄豹隐,风云终起大鹏程。虚名累我将何用,赢得萧萧白发生。
猜你喜欢
忆昔承恩入选曹,大夫从事独贤劳。六年共署联衙纸,几度同燃继晷膏。
疏傅清名照汗简,屈平哀思满离骚。升沉自古应难料,且对芳筵醉碧醪。
风风雨雨梨花,窄(zhǎi)索(suǒ)帘栊(lóng),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pàn),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bìn)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紧窄的窗户,小巧的窗纱,拓露出一方视野的空间。窗外飘打过多少阵风雨,而梨花还是那样的耀眼。不须说客灯前黯然的心绪,孤枕畔旅居的伤感,我的思念总是飞向很远很远。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发垂肩,再久的繁华不过是春梦一现。忽然间,我发现居民家飘出一缕缕轻烟,从杨柳树两边升起,渐渐爬上了高耸的屋檐。
参考资料:
1、关汉卿.《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4月:第179页
2、齐义农.《诗情画意品读元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窄索:紧窄。甚:甚是,正是。檐牙:檐角上翘起的部位。
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现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和失意的情怀;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写照。从“五十年春梦繁华”一句推测,此曲约写于作者五十岁左右。
开头三句写即目所见的景物。清明时节,时届暮春,经过风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渐凋零了。这是透过窗棂所看到的外景,写景的观察点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写窄索细密的窗帘和小巧玲珑的窗纱,以扣紧题目中的“客窗”两字。接着用“甚情绪灯前”的一个“甚”字,领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渐渐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怀。一个客居在外的人,面对孤灯一盏,当然没有好心情。客中的情怀、重重心事和天涯漂泊的苦况,萦绕在枕边耳际。这万千的心事,作者仅用了以下两句来进行概括:“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上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说明自己白发因愁而生,表现了愁思的深长。下句说五十年来的生活,像梦一样过去了。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无限的愁思和感怆。
“蓦见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转,将视线移向窗外人家,这家门前的杨柳如含烟雾一般,长得与屋檐相齐,充满着春来柳发的一片生机,给这家人家带来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此情此景,更反衬出游子天涯飘泊的孤独之感。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中有“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即是用人家的笑语欢言来反衬自己的寂寞伤神,此曲抒情手法与此一脉相承。
春风春雨满春山,桃李梨花草树间。时有片烟收不起,淡随飞鸟去而还。
昔予头燥发未茁,今我头枯发先折。童心尚在颜貌改,满鬓苍华点霜雪。
朝来抱镜看未真,镜里相逢类两人。东都贫孟叹孤剑,西邸老康悲故茵。
乌髭每怕不得素,素栉何庸问衰暮。枫林叶底变风烟,药草茎边虚雨露。
自非神仙刘阮俦,世间容有几春秋。情知鹳鹤长朱顶,得见鸳鸯会白头。
毕侯授我一卷轴,展玩凉风生肃肃。有人高踞怪石旁,俯挹涧流漱寒玉。
云是思邈之子孙,即今云卧耽丘园。踏苔有伴鹿为友,应客无童鹤在门。
百尺松枝瓢可挂,一榻清风不用买。江南八月蟹肥时,手酌螺杯浮渤澥。
画师袒裼得其真,丹青净扫绝纤尘。丰标世俗宁多见,须是羲皇以上人。
潇散毕侯同此意,大隐金门原共致。问渠如何似兹叟,毕侯为甥孙为舅。
九十日春今日尽,送春何况我偏知。
后期应在经残腊,重探梅开雪里枝。
翩翩出上京,几日到边城。渐觉风沙起,还将弓箭行。
席箕侵路暗,野马见人惊。军府知归庆,应教数骑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