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孤城角,风来梦亦醒。分明更无事,俯仰忽忘形。
小室尘谁扫,空亭柏自青。生涯任流转,天地一浮萍。
猜你喜欢
南国馀梅润,东墙更竹阴。门庭迂市井,草树似山林。
客寄吾家是,斋居古意深。微风过枕簟,何有万黄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但此首不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盖只是同时所作,拉杂汇编,不能以题目限的。(朱世英)
无家自身在,时得到莲宫。秋觉暑衣薄,老知尘世空。幽情怜水石,野性任萍蓬。是处堪闲坐,与僧行止同。
移得西湖一种来,小园已是十年栽。输香浅色霜风晚,合与幽人子细开。
心閒境自清,境清神愈适。是以旷达姿,遐踪寄幽僻。
方外有名区,峰峦翠如积。其中窅且冥,辽辽尘俗隔。
高人海上来,阎浮遍游历。蚤岁悟三空,冥栖缚禅寂。
杖藜入空青,斗室生虚白。人我久己忘,门罗点头石。
雨过寒袭人,云收山在席。孰谓西土遥,於焉真净域。
驾次南郊展祀时,千官扈从肃朝仪。瑶台露下天花散,玉宇春回斗柄移。
大乐伫看来彩凤,斋宫乂见产灵芝。微臣何幸陪禋祀,恭拜彤庭一献诗。
水落南湖不露沙,又牵舫子到僧家。春浮大斗娟娟酒,寒隔虚棂薄薄纱。
半夜塔铃传梵语,一林江月照梅花。坐来诗句生枯吻,指点银瓶索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