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角飘香树,何曾解倩兮。倚春和露瘦,闯晓待蟾低。
背俗高标致,从他浪品题。若非林处士,冷面觑清溪。
猜你喜欢
索笑追欢意不穷,风流日日事重重。人间花草真堪爱,遇著春风尽向东。
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ài)过墙高。日斜孤馆易魂消。
坐觉清秋归荡荡,眼看白日去昭(zhāo)昭。人间争度渐长宵。
池中的荷花和荷叶已经凋敝了。有些枯黄的艾蒿从墙头冒了出来。夕阳照在孤寂的客舍上,更让人感到寂寞无奈。
坐看秋日的天空感觉一切正在消失当中。白天将会过去,继而是无尽的黑夜。又怎么能渡过一天比一天长的夜晚。
参考资料:
1、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524-527
2、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01(8).
芙蓉:荷花的别名。萧艾:艾蒿,臭草。孤馆:孤寂的客舍。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白日去昭昭:白日指太阳,阳光。昭昭指明亮。争度:怎么渡过。渐长宵:一天比一天长的夜晚。
首悲秋的词,其中渗透着一种悲哀绝望的情绪。
“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过墙高”是描写秋天萧瑟的景象,“日斜孤馆易魂销”是写个人的情绪。这是古人写悲秋题材时常用的套路。古人悲秋作品中的秋景是用来起兴的,因此一般都是写眼前实景。而“芙蓉”和“萧艾”两个词出于《离骚》,它们本身又是有象征意义的。所以,“已落芙蓉”两句虽看起来是“写境”,其实也有可能是“造境”。这种景象,也许确实是当时眼前所见的景象,但“萧艾”与“芙蓉”对举,再加上“半枯”和“过墙高”的形容,实在颇有些调侃的味道。似写实景而又暗含有寓托的深意,似含深意而实际上又是现实的写景,这正是王国维所擅长的本领。
但到了下阕,作者就开始把个人不遇的悲伤导向他的主旋律——对整个人间的悲悯了。“坐觉清秋归荡荡”是说,秋天虽然凄凉,但秋天的一切也正在消失,继之以更为凄凉的冬天。“眼看白日去昭昭”是说,白天很快也就要过去了,继之以漫长的黑夜。这两句的口吻,使人感到一种宿命已定无可奈何的恐惧。“争度”,是“怎么度过”。这是一种疑问,其中充满了对人间未来的担忧与焦虑。
儿童笑使君,忧愠常悄悄。谁拈白接䍦,令跨金騕袅。
东风吹湿雪,手冷怯清晓。忽发两鸣髇,相趁飞虻小。
放弓一长啸,目送孤鸿矫。吟诗忘鞭辔,不语头自掉。
归来仍脱粟,盐豉煮芹蓼。何似雷将军,两眼霜鹘皎。
黑头已为将,百战意未了。马上倒银瓶,得兔不暇燎。
少年负奇志,蹭蹬百忧绕。回首英雄人,老死已不少。
青春还一梦,馀年真过鸟。莫上呼鹰台,平生笑刘表。
南中冷暖直难齐,一日之间具四时。
脱了又添添又脱,寒衣暑服镇相随。
五羊化石自何年,南粤山川思眇然。楼阁参差天外见,舳舻飘忽镜中悬。
尧封禹贡风云迥,瑶草琪花日月偏。况有芙蓉秋自好,采芳谁为到江边。
堂皇高坐地震惊,满堂漰湱洪涛声。如驾海舶樯忽倾,头目眩转浮沧溟。
诸生罢讲相向瞪,魂摇气慑神渐惺。须臾奠定邀神灵,险遭不测人其坑。
我于其中浩叹兴,两间无处无亏盈。世界本由缺陷成,自古断鳌鳌足胫。
扶舆毕竟谁支撑,赖有青门鼎力争。乾坤浩荡陂竟平,敢忘此日心凌兢。
山公怀冱渭,浚冲遭鉴赏。
代岂无若人,吹嘘青云上。
念君如济水,抱清伏泉壤。
行潦酌尊彝,吾犹恃源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