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舆不窗帘不旌,短长后先白四丁。旋牵毳衲裹秋鬓,月露点滴垂青冥。
平明驱入三家市,市人惊见左右视。笑云非病亦非狂,不与人同与人异。
抑非湖海空橘陈,不老不死亦不灵。不然天台石桥寺,丹碧剥落泥应真。
须臾一棹脩门去,却遣破舆归凤翥。谓言只借此样僧,非此样僧莫借与。
猜你喜欢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xù),总是恼人时。
只求你知道,只要懂得,因为有你,才是好景,才能称意。
哪怕十年音尘绝,回想起来也只有彼时是美好的,否则就算一样月钩精巧、柳絮轻盈,也只是憔悴人看憔悴景,一发凄清。
参考资料:
1、马大勇.纳兰性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03:第182页
斯:代词,意为“这”,表示语境中所指的事物。寻常:普通,一般。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称意:合乎心意。相宜:合适,符合。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残照:指月亮的余晖。
这首词写的是爱情失败后的痛苦。
上阕以议论和叙述为主,描写热恋时的甜蜜幸福。起首两句写只要“有情”,便无处不是“好景”。“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有情人相知相守。在相爱的人眼中,纵然是平常的风光月色和平常的言谈笑语,都会使人感到称心如意,美妙无比,这就是所谓的“称意即相宜”。论及“相宜”,陆游曾吟《梨花》,“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率地最相宜”。无论是在人生的春秋还是晴雨,遇到她,孤单消弭,一切未知便立刻有了答案——那不是参考,而是确定,是唯一。她随风而过,不似斯佳丽那般疯狂固执的爱却如一杯陈年女儿红,令人沉溺于往事中久久不愿醒转。
而下阕笔锋陡然一转,从热恋的甜蜜转为离别的苦楚。好景不长,这是千百年流传的古训。由墨菲定理可知,越害怕的事情便越会发生。越渴望,越难求;越珍惜,便越易失去。相知相伴,最是难求。“十年青鸟音尘断”,此处“十年”虽非实指,但也足以说明词人与所爱之人已经分离多年,且送信的青鸟不见,杳无音讯。那些陈年往事日日温习,愈思量愈清晰,愈清晰愈徒增烦恼。本是“花有清香月有阴”之时,本应与爱人尽享“春宵一刻值千金”,那千古同月落下的清辉在人间划出一道铜墙铁壁,一边“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另一边只剩“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过没有到伤情的地方。那一份执著的念想,和卢氏一起生活的时候,卢氏的一颦一笑,纳兰的一言一语,打碎了,搅匀了,和一团泥。看着弯月余晖洒照在沾满柳絮的帘子上,词人回首往事,相思之情溢涌而出。“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接下来的这两句进一步烘托相思之情难耐,相伴的那些日子虽无大喜,回忆起来却总是沁着丁香一般若有若无的甘甜。即使人再合适、再称意、再相宜,若不属于自己,到最后也只有“不胜思”的“往事”。最后一句“总是恼人时”方点醒题旨,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上下两阙一喜一悲,对比鲜明,简淡清新,自然道来,直中间曲,质而能婉。
权使将军势不行,连云鸳甃鸟乌晴。
池台溢郭鏁扃固,林樾半空甍栱頳。
席帽扬鞭来看鹤,绮疏褰幌政闻莺。
贺兰青海勋名事,雅意未谐幽与并。
瓜庐小结在塘坳,城市翛然即远郊。谷为愚公宁避辱,亭因扬子不辞嘲。
鸣螀秋尽犹缘砌,舞燕春深亦认巢。莫爱云松栖绝壁,山中依旧要诛茅。
东风催行舻,旌旗转修扛。千骑如登仙,我心岂得降。
嗣学初元年,德意孚万邦。不战屈丑虏,威声疾奔泷。
眷言帷幄旧,分符隔涛江。尚书古司戎,名实尚谁双。
折冲要从容,谈笑空酒缸。帝曰汝遄归,谋国资敦庞。
无庸斗大州,洪钟受微撞。
色香寒晚总非宜,岂是蟠桃结子时。种树园林春寂寂,惜花窗户雨丝丝。
鬓云截誓生同落,心石存恩死不移。两结青青百年信,九京当与主人知。
双鹤出云溪,分飞各自迷。空巢在松杪,折羽落江泥。
寻水终不饮,逢林亦未栖。别离应易老,万里两凄凄。
世故争欲暮,吾生始试春。居然从古哲,莞尔笑时人。
月转群山曙,莺啼一苑新。老来知此意,即次认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