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猜你喜欢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春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上片是这位少妇从闺中往外看所见到的景象。暮春时节,一阵微雨过后,几点凋残的花朵因被雨水沾湿在花枝上,所以还没有随风飘落,似乎是留恋这美好的春光,依依不忍离去。淡淡的斜晖,透过一带疏篱把她最后的光辉洒向大地,也洒向残红。光和色的交映,这暮春、残红、黄昏、落照,对于这位忍受着青春消逝与闺房寂寞的少妇,是一种敏感的刺激;不能不勾起她内心难以言状的感触。
但春天毕竟是美好的,充满活力的。勤劳的蜜蜂在百花丛中穿来穿去,带着采集的花粉的芳香满意地回到蜂窝。它有了收获,有了成果,它不再期待什么了,这与少妇的正在期待构成心理上的对比,更增添了少妇春闺怀人的空虚感和寂寞感。写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过片,少妇的目光由室外转向室内。空间的转移,使她的情绪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金屋”,借用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这里借指华丽的房屋。“衣篝”,指薰衣的薰笼。“水沉”,即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黄昏时候,斜晖静静地照着这座华丽的房子,室内空荡荡地,除了这位少妇外,寂静无人,静得可怕。只有风吹竹影,参差摇曳。乱,摇曳不定的样子。薰笼里的沉水香已燃了一整天,只剩下残烟袅袅,缕缕余香。女主人公无精打采,懒得再去添香。竹影摇曳不定,也搅动着这位少妇的心旌,使她心神不定,意绪撩乱,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这摇曳不定的竹影,这若有若无的香烟,更烘托出金屋的空荡、寂寞。
经过前面对室内室外环境的渲染、烘托,静态与动态的交互作用,这位终日寂寞地困守金屋的少妇,由眼前的春暮花残、黄昏落照所引起的青春消逝、惆怅空虚的情怀,已不难体会。结句似应仍从闺中少妇着笔,进一步深化主题,但作者却不然,而是到第五句一笔顿住。第六句转向用作者与读者的口气代闺中少妇剖白内心世界:“一春须有忆人时”。春天过去了,花也凋残了,游蜂也开始酿蜜了,沉香也快燃完了,寂寞地困守金屋的少妇也该是怀人的时候了。结句轻轻点明怀人,如画龙点睛,使全篇皆活了,这是作者用笔妙处。
唐代诗人刘方平一首《春怨》诗:“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主题、情景都与此词相类似,而比较起来,此词抒情笔触更为细腻,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摇曳多姿,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簪缨四百载,记科第、有家传。羡双玉连枝,柏台冰雪,栗里风烟。
逍遥葛巾藜杖,傍青山绿竹俯丹泉。天赐十分清福,人尊八帙高年。
一尘不到研屏前。綵笔映华笺。想菊畔题诗,梅边作赋,佳趣依然。
儿孙书香宦业,看名家庆泽远绵延。望望德星南极,寿觞正聚群贤。
乌飞金,兔走玉,
三界一粒粟。山河大地几年尘,
阴阳颠倒入玄谷。人生石火电光中,
数枚客鹊枝头宿。桑田沧海春复秋,
乾坤不放坎离休。九天高处风月冷,
神仙肚里无闲愁。世间学仙者,
胸襟变清鸦。丹经未读望飞升,
指影谈空相诳嚇。有时驰骋三寸舌,
或在街头佯做哑。正中恐有邪,
真里须辨假。若是清虚泠澹人,
身外无物赤洒洒。都来聚气与凝神,
要炼金丹赚几人。引贼入家开宝藏,
不知身外更藏身。身外有身身里觅,
冲虚和气一壶春。生擒六贼手,
活嚼三尸口。三尸六贼本来无,
尽从心里忙中有。玉帝非惟惜诏书,
且要神气相保守。此神此气结真精,
唤作纯阳周九九。此时方曰圣胎圆,
万丈崖头翻筋斗。铅汞若粪土,
龙虎如鸡狗。白金黑锡几千般,
水银朱砂相鼓诱。白雪黄芽自无形,
华池神水无泉溜。不解回头一看子,
冲风冒雨四方走。四方走,
要寻师,寻得邪师指授时,
迷迷相指可怜伊。大道不离方寸地,
工夫细密有行持。非存思,
非举意,非是身中运精气。
一关要锁百关牢,转身一路真容易。
无心之心无有形,无中养就婴儿灵。
学仙学到婴儿处,月在寒潭静处明。
枯木生花却外香,海翁时与白鸥盟。
片饷工夫容易做,大丹只是片时成。
执著奇言并怪语,万千譬喻今如许。
生也由他死由他,只要自家做得主。
空中云,也可缚。
水中月,也可捉。
一气结成物,气足分天地。
天地本无心,二气自然是。
万物有荣枯,大数有终始。
会得先天本自然,便是性命真根蒂。
道德五千言,阴符三百字。
形神与性命,身心与神气。
交媾成大宝,即是金丹理。
世人多执著,权将有作归无作。
猛烈丈夫能领畧,试把此言闲处嚼。
若他往古圣贤人,立教化人俱不错。
况能蓦直迳路行,一条直上三清阁。
三清阁下一团髓,昼夜瑶光光烁烁。
云谷道人仙中人,骨气秀茂真磊落。
年来多被红尘缚,六十四年都是错。
刮开尘垢肯豁开,长啸一声归去来。
神仙伎俩无多子,只是人间一味呆,
忽然也解到蓬莱。武夷散人与君说,
见君真个神仙骨。我今也不炼形神,
或要放颠或放劣。寒时自有丹田火,
饥时只喫琼湖雪。前年仙师寄书归,
道我有名在金阙。闲名落世收不回,
而今心行尤其乘。那堪玉帝见怜我,
诏我归时未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