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纪区区困宦游,相逢莫讶鬓先秋。清时无补身空老,往事难追涕旋流。
举世交情怜我少,经旬行色为君留。何时归去江湖上,风月同寻范蠡舟。
猜你喜欢
南园满地堆轻絮(xù),愁闻一霎(shà)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píng)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liáo)独倚门。
南园里满地都轻堆着飘落的柳絮,却听得一阵清明时节的急雨骤然而来。雨后的夕阳又悬挂在西边的天际,一树杏花却在急雨过后显得稀疏飘零。
被那雨声惊醒的女子默然无语,容颜却显出几分匀和秀美。女子起身将那枕后的屏山轻掩,望望窗外已是日暮苍茫的黄昏时分,靠在门楣上望着那黄昏风景,心境一时有些茫然无际。
参考资料:
1、胡国瑞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9-50
屏山:如屏之山,指屏风;床头小屏,亦名枕屏、枕障。无憀:即无聊。憀:通“聊”。
刘熙载在《艺概》中称温庭筠词“精妙绝伦,然类不出乎绮怨。”这首《菩萨蛮》写的就是黄昏时候女子的“绮怨”。
上阕纯写时节景物。作者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而于其略露人情。“愁闻一霎清明雨”一句是上阕的关键,说“闻”即有人在,而且是“愁闻”,更透露出人情。前后三句的景物,都是“愁闻”的人感受到的。从下阕首句看,其人闻雨是在床榻上,并是被雨惊醒的,闻雨而愁,是下意识的惜春之情的流露。首句先从景物表明时节。柳絮飞于春暮时。“轻絮”前用一“堆”字形容花絮落积之厚,在杨柳树多的地方即有这种景象。次句明言节候。“一霎”的雨是阵雨,下面两句即是阵雨后的景象。“雨后”二句写暮春阵雨后的光景:雨余气清,斜阳照射,落花犹香,一切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总的给人以凄艳的感觉。“却”字为倒转之意,雨与阳光乃是相反的气象,而“雨后”即出现“斜阳”,故用一“却”字表示感觉的特异,亦有助于对整个境象的新鲜之感。雨停下来了,天空中出现斜阳,只见那零落的杏花,依旧散着芳香。但落花之香给予人的并不是美的享受,而是心灵上的刺激,只能加重伤春情绪。
下阕描写主人公的情态,在这种环境薰染下的百无聊赖的心情。“无言”二句为午睡初起的表情。“无言”二字可见主人公冷寂的心情,也可看出她是独处香闺的。“匀睡脸”则是由冷寂心情产生的懒散容态,只是略匀面脂而未着意梳妆。“枕上”句是对睡处的回顾,只淡淡地把屏、枕物象略提一下,暗露主人公从起身后离开屏枕时感到的空虚心情,也是产生“无言”句那种表情的环境气氛,因为在这样的处境中,人自然地要懒洋洋的了。“屏山”是床畔的掩蔽物,即屏风。这里只提“枕上屏山掩”,因起身后枕上空虚,最是关情。末二句以主人公之黄昏无聊,觉光景人情,一片黯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黄昏时候人世间有多少浪漫故事发生。她也是人,也有爱情婚姻的要求,她的那颗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便无聊地起身依门张望。至于是望谁,能否达到目的,词中没有说,留下了悬念。此词上阕所布设的时节景物,如堆絮、落花、愁雨、斜阳,与下阕描写人的活动如无言匀脸、无聊倚门,情境同此索寞,互为表里,可见匠心。
李白著名诗篇《玉阶怨》,也是写富女秋怨的。两者结合读,更能体会个中滋味。
大帝开江左,谋臣守四方。
兴邦有乔木,遗爱尚甘棠。
日月扶声烈,山川诧郁苍。
中原知极目,应慨旧封疆。
桑田沧海几兴亡,岁岁东风自扇扬。细麦新秧随意长,闲花幽草为谁芳。
午桥萧散名千古,金谷繁华梦一场。满眼春愁禁不得,数声啼鸟在斜阳。
沧浪一卧十余春,忽听晨钟唤醒人。萧寺依稀残月落,景阳遮莫晓妆匀。
不才未入君王梦,戮力思捐社稷身。今夜得因惊蹴起,刘琨先我舞鸡频。
仙儒昔日卷龟壳,蛤蜊自可洗愁颜。
不比二螫风味好,那堪把酒对西山。
世情满眼殊未定,之子相逢可共论。自是胜游疏客计,非关浪迹久都门。
雪中坐索梅花赋,月下还开竹叶樽。更约扬帆下春水,三江南去访桃源。
小桥南北尽僧居,彷佛天花傍镜湖。支遁厩中多养骏,丈人屋上试占乌。
轩窗面面云痕湿,楼观层层水影孤。惆怅门前一抔土,倩谁封殖戒樵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