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君先行,羸马我已往。湖山已在望,南岳行可仰。
不忧盗贼繁,渐喜草木长。密也负奇气,少已离尘网。
饱参诸方禅,所至被称赏。独留末后句,未肯休吾党。
经寻卓锥地,更足以自养。囊空脚颇健,体俭心甚广。
喜谈江西胜,妙处犹指掌。未见频寄书,悠然发遐想。
猜你喜欢
一榻清风殿影凉,涓涓流水响回廊。千章云木钩辀叫,十里溪风稏香。
冲急雨,趁斜阳,山园细路转微茫。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
床榻设在殿堂的阴影下,清风吹来,凉飕飕的十分舒爽,长长的回廊里,响着淙淙的流水声。附近的山上,树木萧森,云气缭绕,传来了鹧鸪的啼叫,山下,清溪潋滟,稻浪翻滚,随风飘散着谷子的香味。
日落时分,忽然来了一阵急雨,为赶归程,只好冒雨而行,山村园圃之间的小路,在雨中变得迷茫难辨了。路上的行人看见我们疲于奔命的模样,都相视而笑:为着游山玩水,竟弄得这样狼狈匆忙!
参考资料:
1、李时人.中华山名水胜旅游文学大观上诗词卷:三秦出版社,1998:758
2、辛弃疾.辛弃疾词:万卷出版公司,2009:134
3、王荣初.历代山水名胜词选: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142
4、刘斯奋.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73
千章云木钩辀(zhōu)叫,十里溪风(bà)稏(yà)香。章:通“橦”,大木材。云木:凌云之树木。钩辀:鹧鸪呜叫声。稏:生长于江南的一种稻子。
上片描写的是鹅湖寺内外的景色,先写寺内,再写寺外,显出词人的安闲和惬意。清风吹来,殿堂之中特别凉爽,寺庙旁边泉水叮咚,令人心旷神怡。寺外有千株高大的树木,树木中有鹧鸪的叫声,山下有十里稻香,景色由近而远。后二句以“鸟鸣”、“稻香”相对,不仅词性两两相对,还运用了数字对:“千章”、“十里”,叠韵对:“钩辀”、“稏”。叠韵对仗,十分工稳。
下片描写的是回家途中的情景,语意轻快诙谐,充满林泉乐趣。“冲”,显出他急迫心情,雨过天晴,山中的小路被冲得模糊不清,“趁”,写天色将晚急忙赶路的行状。“细路微茫”,写路生天晚而产生的紧张心态。结韵化紧就松,自嘲不能为事业出力,只能为林泉而忙碌。也讽刺那些不知林泉之乐的俗人,不明此中的真意。正如庄子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他追求林泉之乐,已经到了反常的程度。通过别人的嘲笑,表明他为了寻找泉水认真而忙碌,却乐此不疲的执着精神,这是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体现,但也反映了词人摆脱烦恼、要借林泉洗涤身心疲惫的精神状态。
词人写这首词运用了归纳法,首先把上片四句与过片两句析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鹅湖寺道周遭的林泉胜景,及“冲急雨,趁斜阳”的情形,从宿寺开始,到离寺上路,再到冒雨赶路,直至山路微茫,可谓处处是景,令词人应接不暇。而词人喜景之情、猎景之心也自洋溢其间。然后以“倦途却被行人笑”一句,承上启下,借人之口引出“只为林泉有底忙”的一句话来,更翻上一层,既活跃气氛,又见心甘如此也,以总括上面两个部分的文意作结。
移跸宫城曙,烟花绕阁重。来王俱属籍,称使不传烽。
赐席还亲问,囊书更手封。恐烦宣室召,视日转苍龙。
十纪权臣第,修城外台宅。
乔木不知秋,名花数逾百。
远如山林幽,近与尘埃隔。
惠政裕一方,民犹以为窄。
已报新题下紫泥,尚留佳谶筑新堤。一心国事忉忉在,万口民歌剪剪齐。
惜去辙须田父卧,催归诏有内臣赍。舍人若问朝天日,割尽黄云水满犁。
燕子来春雁来秋,曾见钱王衣锦游。英雄漫说八百里,只管东西十四州。
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矩浮光滟滟,方折浪悠悠。
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似风摇浅濑,疑月落清流。
潜颍应傍达,藏真岂上浮。玉人如不见,沦弃即千秋。
万叠青山拔空起,一道长江清澈底。
隔岸苍茫不见人,人家多在晴云里。
匡庐五老蓬莱山,沧洲白鹭烟波间。
随风客棹任来去,落日樵歌自往还。
绝涧孤亭倚烟树,仿佛天台石桥路。
欲访群仙跨鹤游。宁乘五马专城去。
雨过棠阴满路蹊,春深草色连庭砌。
穷帘蔀屋有惸独,待尔重临慰客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