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魂散何处,旧居荒可嗟。江山间白日,图籍落谁家。
野烧寒煨■,春风暖自花。诗名蟠不得,埋没任桑麻。
猜你喜欢
废宅百年后,荒基一亩平。独怜新桧柏,谁识旧轩楹。
闾里清风在,溪山秀气明。当时苦吟夜,应使鬼神惊。
夜战桑乾(gān)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参考资料:
1、张晓蕾.唐诗精粹.成都市: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155页.
2、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北京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年:503-504页.
桑乾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乡信:家乡来信。犹自:仍然。寒衣:御寒的衣服。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此诗仅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一场战争。表面看来,作者对此战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另外,诗人说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战,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却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动方了。主动出击而被打败,其责任在于攻方的决策者、指挥者。这便给与了上层统治者无声的批评。由于作者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一般习惯于以“汉”代“唐”,但许浑在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虑到用“汉”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从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许也折射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两句运用“以一总万”的手法,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战士,写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上半首简单叙述了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么特殊的内容,勾勒得也非常简单平实,但这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却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顿成阴阳之隔。仅仅差了一个晚上,寄给战士的家信战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说缝制的御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没有人收取它了。此时此刻,阵亡的战士其尸骨抛掷在昨夜的战场,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会感受到亲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却仍翘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报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从战场归来……悲剧效果就这样由于结构安排而产生。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死亡与等待在同一个时间里交叠,让观者陷入思考,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时批评残酷的战争。
这首诗诗人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来,短小中见深刻。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
新安非欲枉帆过,海内如君有几何。醉里别时秋水色,老人南望一狂歌。
江天一览,任纵横眼界,胸襟开阔。赤壁乌台休再问,吊古能无悲恻。
时数限人,文章憎命,争奈临宫磨蝎。琼楼玉宇,高歌犹想音节。
闻道白下君家,几椽老屋,筑傍毗陵侧。也是坡公侨寓处,旧迹曾留故宅。
藤树池亭,蓬蒿瓦砾,今昔沧桑劫。蜀山吴水,羁愁乡梦千叠。
我生走纷境,性意苦不适。朅来镜光游,不觉袛树夕。
鸟藏丹阁暮,萧槭杮叶赤。杳如造岩壑,阒其寡人迹。
其王戴金冠,天子之所客。迓我薝卜下,坐我红罽席。
落日入虚牖,窈窕云光白。团团石莲灯,照耀锦绣壁。
忽闻铃磬发,转怅俗务迫。静躁本殊科,利义各有癖。
伊余竟何为,奔并阻行役。乞君摩尼珠,一照幸不惜。
围余二寸径一尺,十四字蚀铜华老。当时正抚田州还,八寨尚阻僮徭顽。
仙台藤峡总瘴疠,铸此意岂威诸蛮。金精夜泣霹雳裂,惨澹洞溪鏖战血。
故国沧桑独不磨,不朽忠勋视此铁。公昔手缚宸濠来,邮阳楼橹惊飞灰。
仓皇忆赖青田在,卧病还山共可哀。征南再出劳王事,父老拜棺空涕泪。
万树梅花缟素迎,生归庾岭犹天意。摩挲手泽无期年,今三百戴留苍坚。
文琴李印共后先,比部好古世所贤。吾闻佛狼机,害为兵火最。
金元以上史未闻,好事援经释以旝。从知此炮古岂无,世乱莫救城焚屠。
兴亡在德不在器,嗟公所恃非区区。
桃李卧开樱半吐,嗟我怀人道伊阻。偶来见此衣上云,忽去已作山下雨。
青青可藉草忘忧,昵昵如闻花解语。举鞭试问并州儿,酩酊醉翁在何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