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南兰陵,官河无流澌。阴云久不见,万里行炎曦。
太守为民祷,百拜躬愈祗。忽然动凉飙,骤雨肆奔驰。
旱苗有生意,下民免寒饥。感格在俄顷,嗟人自不为。
颂语我欲作,垂世同曹规。深恐旁观者,凭藉立是非。
反谓地势隆,水散及四支。纵使雨入尺,立待只片时。
今年芒种后,有雨细如丝。农家买五兆,寸波成涟漪。
我耳曾听得,把笔纪小诗。又传练湖圯,澒洞南北迷。
浸淫到旁邑,原隰不分畸。秋中月色皎,老晴颇相宜。
深谷传地籁,乔松难扶持。滂流尽三日,处处同一辞。
化工有至理,浅眼休蠡窥。蝝蝝可怜生,短衣到凫茈。
冬寒与夏暑,平日何怨咨。一旦示灾咎,反己深思惟。
退寸望求尺,龠合规微赀。丰艰非逆料,人情恣生疑。
既忻堆如栉,复话禾无䅗。遂致阴阳转,未免水旱移。
固穷不羡富,求足翻成亏。不知尼父言,三年积铢锱。
一稃与二米,犹胜糠覈肥。农家多守分,富家当坦夷。
猜你喜欢
狂似纤腰嫩胜绵,自多情态竟谁怜。游人不折还堪恨,抛向桥边与路边。
并游无侣又春风,况复兼旬百病攻。幸有馀芳晴烂熳,微吟缓步太平中。
春梦无痕随露电,精城裂石同强箭。谪来东海殊萧然,冷若饥鹤投空山。
邦人刻像纪公德,缅想风流元祐间。饱饭和诗妙齐物,雪泥指爪何形迹。
秀才写貌太清寒,此老胸中仍大适。苍茫独立冰雪容,归心片月峨嵋中。
瓣香径下涪翁拜,笠屐无烦更画公。
我虽敦诗书,何尝习为将。事急适无人,马箠偶一杖。
瓜时当受代,岂免怀怏怏。登楼发长啸,遮眼憎叠嶂。
濠堂与鸥榭,恍惚梦欲忘。上书亟自劾,不恤天下谤。
方将投江湖,物外肆豪放。独来还独往,意气讵非壮。
寸心照人间,皎若月初上。颓波既难挽,用舍贵有当。
安能事纤儿,束缚作恒状。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pàn)是山南畔海,只堪(kān)图画不堪行。
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
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4-135.
2、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70-271.
北畔是山:指闽中地势,北边是连绵的山脉。南畔海:指闽中南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只堪:只能的意思。图画:指画画。不堪行:指行走起来十分困难。
“”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难把归书说远情,奉亲多阙拙为兄。早知寸禄荣家晚,
悔不深山共汝耕。枕上算程关月落,帽前搜景岳云生。
如今已作长安计,只得辛勤取一名。
一种灵根有异芬,初开尤胜结丹蕡。
白于薝卜林中见,清似旃檀国里闻。
淡月珠胎明璀粲,微风玉屑撼缤纷。
平生荀令熏衣癖,露坐花产至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