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叹长安索米难,可禁风雪满长安。
无家又是于人借,有命从来只有宽。
春入园林根觉暖,色连天地眼生寒。
西湖寂寞梅无伴,合向孤山忍冻看。
猜你喜欢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yán)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bìn)边斜。
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折花,让他随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
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
参考资料:
1、包杰.《宋词意译新探》.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54.
2、李英健,李克.《婉约词》(插图本).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249.
3、俞朝刚,周航.《全宋词精华:注释·解说·集评(五)》.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262-263.
4、徐培均.《唐宋词吟诵》.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262.
5、李振国.《宋词译评》.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500.
6、杨恩成.《宋词观止》.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41.
人影窗纱:倒装句,谓纱窗映现出一个人影。影,这里活用作动词,映照影子的意思。从:听随,听任。向:到。
檐牙:屋檐上翘起如牙的建筑物。鬓边斜:斜插在两鬓。
从词意看,这首词的主人公应是一位妇女。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是谁来折花?”她心里想,这是谁来折花呢?她没有怀疑这人会来干别的,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则她爱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既然爱花,尤其爱自家的花,当然要护花而不愿让人攀折。但她转而又想,虽然不知来折花的是谁,可既来折花,想必也爱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那就“折则从他折去”吧。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吗。上片,写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
下片承前,写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这时,女主人干脆发话了:“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得高些。从这番话中可知,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多么熟悉;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又是多么怜爱。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女主人还向折花人说道:“须插向,鬓边斜。”言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风韵。女主人交代别人如此插法,则表明她自己必然是这样插惯了的,是非常欣赏这种插法的。
这首词反映了妇女爱花、爱美的思想和表现,写得极有层次:从“见影”到“猜想”,到“发言”;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对立(一防一折)到统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并告诉他什么地方花好,怎样来折,怎样去插)。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首短词中先后用了7个“折”字。其实,这是词人有意这样安排的。在中国诗歌领域的创作中,运用“重复”这一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复沓美,是屡见不鲜的。单以词而论,如王观的《卜算子》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便是明证,四句中便用了三个“春”字。
这是一首极有韵味的小令。词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片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中闲看。”两首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颇异其趣的一面:都表现了作者某种童心未泯、热爱生活的情趣,但一是单纯的旁观者,一是积极的参与者,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此词更能贴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胜。通首皆用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写得异乎寻常的生动活泼。
小院无人雨长苔,满庭修竹间疏槐。
春愁兀兀成幽梦,又被流莺唤醒来。
鸦带初阳照广津,兔随斜月满亏轮。
瑞登韩笔名尤重,喜动欧吟事转神。
不道奇毛妒霜雪,应知雅意合松椿。
龟年鹤岁犹嫌少,献与尊堂别纪春。
谪仙东下入睢间,一叶扁舟日日还。闻说冲涛千尺浪,两江极目尽皆山。
白云在亭上,清泉在亭下。我本山中人,来结亭前树。
云泉甘且冽,予心永终慕。尘机久未息,禅机当早晤。
芬华随高秋,淹留岁云暮。
宝历垂无极,璿玑转未央。绣楹膏露润,玉殿紫芝香。
堂後病石榴,及时亦开花。
身病花不齐,火候渐已差。
芳心竟未已,新萼缀枯槎。
谁言石榴病,乃久占年华。
邻家花最盛,早发岂容遮。
残红已零落,婀娜子如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