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轮三万里声明,四海讴歌号太平。
恭已爱慈同汉景,息民宽厚似周成。
九郊上帝天和应,载饗明堂孝意精。
惟有升中独谦德,只应留待嗣君行。
猜你喜欢
优贤从谏致时雍,舜目尧眉俨睟容。
灵算格天齐睿考,瑞元开筴倍神宗。
梦回彩仗归霓阙,愁入宫声咽暮钟。
臣子诉号空殒血,鼎湖无路许攀龙。
慈俭身先治道间,未尝论罚不从宽。
成功日比尧年盛,与子人知夏鼎安。
凭几遗音伤万古,抱弓衔恨泣千官。
昭陵柏老伊川竭,宫掖三千泪始乾。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写边庭夜警、卫戍将士奋起守土保国的小诗。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地征战的作品,在唐诗中屡见不鲜。早在盛唐时期,高适、岑参、李颀等人就以写这一方面的题材而闻名于世,形成了著名的所谓“边塞诗派”,以后的一些诗人也屡有创作。但这组小诗,却能在写同类生活和主题的作品中,做到“语意新奇,韵格超绝”(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评此组诗语),不落常套,这是值得赞叹的。
“朔风吹雪透刀瘢”,北地严寒,风雪凛冽,这是许多边塞诗都曾写过的,所谓“九月天山风似刀”(岑参),所谓“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再夸张些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但总还没有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用穿透刀瘢这样的形容使人来得印象深刻。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如王昌龄所写:“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其艰险痛苦情形栩栩如生;而这首小诗却写负伤过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又不是单就风雪本身来描写,而是说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辛。次句“饮马长城窟更寒”,是由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化来,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这两句对北地的严寒做了极至的形容,为下文蓄势。
“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响起敌人夜袭的警报。结句“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一时”,犹言同时,无先后;“齐”,犹言共同,无例外,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英雄气概。全诗格调急促高昂,写艰苦,是为了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题名为“怨”,而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这是一首歌唱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
断虹连返照,向晚喜新晴。远市浮埃尽,长沟积水清。
歌谣童子事,刈穫野人情。身在幽燕地,无劳赋北征。
破浪长风志不群,丈夫雄武不须文。时穷醉尉犹相厄,粟饭何心到庾君。
蒋宅为亭榭,蔡城东郭门。潭连秦相井,松老汉朝根。
已积苍苔遍,何曾旧径存。高斋无事后,时复一携尊。
两头纤纤青玉玦,半白半黑头上发。
逼逼仆仆春冰裂,磊磊落落桃花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