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历初颁又建正,千门队仗蔼欢声。风生翠隼旌旗合,日转苍龙观阙明。
北极星辰趋玉几,西池仙子进霞觥。远臣亦解相如赋,愿列词官窃宠荣。
猜你喜欢
又名:寄远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jiǒng)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南陵的江水,满满地、慢悠悠地流荡,西风紧吹,轻云掠过,秋天即将来到身旁。
正当客居他乡,心情孤寂凄清的时候,忽见哪家的女子独倚在临江的楼窗?
参考资料:
1、吴鸥等.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07.
2、乔力.唐诗精华分卷.北京:朝华出版社,1991.
3、贺新辉.唐诗精品鉴赏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南陵:唐县名,在今安徽省繁昌县西。
客:作者自指。孤迥:指孤单。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杜牧在文宗开成(835-840)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至于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像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读者,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五等遵彝典,三江迓羽旌。雄藩初受命,之子远于征。
朱绶王人节,桓圭圣主情。草虚东观席,星入豫章城。
瀑布悬珠缀,炉峰削玉成。榻应留孺子,柳或访先生。
授简非梁苑,摛词妙汉京。挥毫从点染,拥彗有逢迎。
久客怜同调,衔恩复此行。探奇思藻丽,惜别气峥嵘。
白社蘋俱散,青樽手自倾。嗟余留滞者,把袂意偏盈。
了了复惺惺,蓍龟未是灵。
闲中有富贵,寿外更康宁。
身备乡三老,家传子一经。
春回元不记,出户四山青。
五马江天郡,诸生泪共垂。宴馀明主德,恩在侍臣知。怅望缄双鲤,龙钟假一枝。玉峰遥寄梦,云海暗伤离。幢盖全家去,琴书首路随。沧州值康乐,明月向元规。鹓凤终凌汉,蛟龙会出池。蕙香因曙发,松色肯寒移。举世瞻风藻,当朝揖羽仪。加餐门下意,溪水绿逶迤。
枉作儒家妇,诔词愧少文。有知应鉴我,何事不思君。
儿女遗婚嫁,姑嫜奉晓昏。承欢翻羡汝,怅望海东云。
吾道有谁同,深居自固穷。殷勤谢绿树,朝夕惠清风。
书满闲窗下,琴横野艇中。年来头更白,雅称钓鱼翁。
昔隐黄龙老,今遗书记寮。人天所供养,巾盖此逍遥。
仙乐时时下,香云往往飘。千秋一金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