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桥边杖屦游,此身疑已到夔州。题诗欲比真三峡,深愧词源不倒流。
猜你喜欢
三峡桥西路不通,水深石怪自蟠龙。一闻马足皆惊起,倏忽云遮五老峰。
倦游华发冷萧骚,长夏来登三峡桥。
山吐湿云何日尽,溪流冻雪几时消。
陆公泉在犹堪汲,五老峰高不易招。
客子倚栏思羽化,未仙衣袂已飘飘。
万马战空山,声驰宇宙间。窥高增健大,照勇怯孱颜。
洗石无千古,招僧过一关。不知平去易,何似倒流艰。
银河源源天上流,新秋织女望牵牛。
洪波欲渡渡不得,以鹊为桥诚拙谋。
胡不见庐山三峡水,此源亦接明河底。
擘崖裂嶂何其雄,崩雷泄云势披靡。
飞鸟难过虎豹愁,四时白云吹不收。
烛龙此地无行迹,六月游子披貂裘。
谁将巨斧凿大石,突兀长桥跨苍壁。
行车走马安如山,下视龙门任淙激。
寄言牛女勿相疑,地下神工犹更奇。
唤取河边作桥栋,一年不必一佳期。
滟滪瞿塘在眼前,便应从此上青天。秋风脱叶随流下,疑是十帆出峡船。
太行擘破黄河出,赑屃翻身沧海立。
老龙抱宝正鼾睡,地底黑风吹霹雳。
挹之以北斗之枘,瀹之以明月之璧。
啜之以太白东坡两谪仙,尚不负乎此山之泉石。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shē)。
何须琥(hǔ)珀(pò)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xūn)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于一般诗人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回顾以往的朝代,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俩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种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打乱。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