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菊鲜鲜梅蕊新,天涯对酒忽三人。才高不比丹青相,志大聊为州县臣。
麾把普彭夔子国,榜同詹愈季元宾。二公行矣居廊庙,放我江湖作逸民。
猜你喜欢
江东争夺缠妖祲,哀哉斯民乱方甚。
锦幪老人盖古佛,现身为作大慈荫。
萧翁八十尚儿痴,旛盖锺螺闹中禁。
当时此老默笑渠,大法栋梁身独任。
杖头示人三转语,开口丧身如饮鸩。
纷纷放弑但可怜,何曾为汝陈符谶。
疆(jiāng)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shǔ)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中华:指中原地区。
“定界”句:《新唐书·吐蕃传》:“宰相裴光庭听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
诗开篇就说,虽然内地与边疆相隔甚远,但唐朝与渤海在文化上属于“一家”。这指出了双方文化上的一致性。既然文化“本一家”,那么,双方就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影响精神上的联系。首联是临别时的劝慰,也表达出双方间的厚谊深情,特别是唐人对东北边疆渤海人的情谊。颔联是对王子文化素养的赞誉。王子勤奋学习,如今博学多才,载誉而归,值得庆贺;王子美妙的文章、诗句都留在中国,为人传诵,这又是值得称道与感谢的。颈、尾联两联诗笔折转,想象王子归途情况及归国后对长安内地的思念。越过赤岭界碑,顺着东流江水,王子扬帆直进,向朝霞曙光出现的东方故国驶去。“曙霞”暗含着对“海东盛国”的赞美。王子到达本国后,追忆在长安时的美好生活,定然会回首遥望,可那时已天遥地远,各在一方了。尾联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舍之情,于此可见篇首的劝慰,不仅含有王子的眷恋惜别之情,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强作笑容的离愁别绪。
此诗语言清浅朴素,感情色彩浓郁,是一首较好的赠别诗。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亲密交往的历史记载,此诗更有其独特价值。尤其是这首反映了一个重要史实:当时渤海国重视学习、吸取中原文化,以至于中原文化渗透融合进渤海文化的各个方面。
日日春风阶下起,不吹光彩上寒株。师教绛服禳衰月,
妻许青衣侍病夫。健羡人家多力子,祈求道士有神符。
世间方法从谁问,卧处还看药草图。
斥鴳意自适,举俛欢一枝。安知抟扶摇,乃有万里期。
鸣凤困高冈,愧此腹背衣。我无琼蕤浆,可以疗酒饥。
一税西南风,勉从黄鹄飞。
郧国忝持节,春明同振衣。怜君一咳唾,散作千珠玑。
把并吴钩色,携增楚璧辉。好逢杨得意,未讶荐书稀。
松州之南茂州北,豺狼当道储饷厄。
中丞调兵急于火,夜里平番碉房破。
游击将军张世贤,赤心杀贼不愧天。
胡桃沟里被围急,弯弧四顾心茫然。
高岸当前后番虏,箭镝奔雷辟地户。
胡骝不幸误一蹶,徒手犹能搏雕虎。
芮家参将才且都,守边不数丁大夫。
忍令对面不相救,安在奋勇西击胡。
几人同来不同死,将军血作沟中水。
生时豪气雄万人,死后忠魂报天子。
边城二月吹芦笳,怨声番入胡桃花。
胡桃花开白练练,沟底行人泪如线。
裘马东来日尚和,停骖小院避笙歌。僧将解制拈槌懒,客为思乡得句多。
书案无花留冷馥,松庭有月浸清波。囊空每忆张公子,燕市迢迢去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