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论交老愈坚,交情尽在和韩篇。短檠业共贤关舍,淡墨名同桂籍年。
筮仕暂为三语掾,摛词行践八花砖。许峰佳谶亦聊耳,何止蓬莱山上仙。
猜你喜欢
鸡黍相寻岂偶然,论文尊酒荷留连。秋风初送雁群至,乔木喜闻莺友迁。
劝我鉴湖行甚力,送君钓濑去无缘。愿将清白师韩范,从此高堂有四贤。
苜(mù)蓿(xù)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参考资料:
1、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2、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苜蓿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立春:节气名。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指岑参妻子。杀:同“煞”,极甚之义。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忆昔父母康健时,清明携我上丘垅。
如今清明我独来,却将小儿拜先冢。
凝情东风泪满衣。江山虽是昔人非。
儿儿问我悲何事,此意他年汝自知。
金鼓破南粤,山中冷不闻。
是非同一马,富贵自浮云。
吐纳龙虎气,遨游麋鹿群。
朝来问丹诀,已酌冻醪醺。
日落津亭一别君,数声猿叫不堪闻。明朝回首钱唐路,惟有秋山隔暮云。
禅关趺坐寂无尘,水月长馀自在身。行雨尽忘三峡事,餐霞时伴四天人。
天桃媚柳宁同色,忍草灵花别占春。莫向维摩论侍疾,由来舍宅是王珣。
浮生真梦幻,看破已频频。
花柳春心古,乾坤世事新。
争芳多暖处,感旧独幽人。
宝重复珍重,清风明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