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昔知君兄弟名,籍随廉茂策通经。
已伤荆木一枝折,重过桐乡双泪零。
朝见鹡鴒诗思苦,夜听鸿雁睡魂醒。
近闻阮巷有才子,异日轩昂看拾青。
猜你喜欢
忆共庭兰倚砌栽,柔条轻吹独依隈。自知佳节终堪赏,为惜流光未忍开。采撷也须盈掌握,馨香还解满尊罍。今朝旬假犹无事,更好登临泛一杯。
溪路向还背,前山高复重。纷披红叶树,间斗白云峰。
尽日慵移棹,何年醉倚松。自知闲未得,不敢笑周颙。
当年曾任青春客,今日重来白雪翁。
今日当年已一世,几多兴替在其中。
乘云不到玉皇家,岩上仙桃几度花。
今日喜偕三益友,看来丹灶炼黄芽。
全楚山川古六藩,于今凋瘵不堪论。旬宣全藉经纶手,屏翰还参造化恩。
旌节摇春临汝汉,福星随路报薇垣。况闻乐道能清节,活水从来定有源。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yǐng)城归。
郧(yún)国稻苗秀,楚人菰(gū)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lái)衣。
江南万里,春光已过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
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郧国的稻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我在北方将你牵挂,
常常倚门南望,好像远远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参考资料:
1、孙建军.《全唐诗》选注(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879页
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郢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郧国: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秀:庄稼开花。菰米: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一称“雕胡米”。
悬知:遥知。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归来。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这首诗从眼前之春意阑珊联想到万里春尽、鸿雁北归、友人旅程渺远、故乡富饶、慈母望归等一系列内容,以送归为构思线索、以惜别为核心,内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隐晦,尽谢点染而又情思萧然。
首联描写了万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归,而友人却要南去的景象。似乎与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谐,但它写出了辽阔的高空景观,场面雄伟,是写空中。
颔联是地上,水波辽阔的汉江连着天,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物大人小的感觉,人处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说“孤”客。全诗写得流畅,毫无生硬感。想象丰富,行笔自然,语气舒缓,用字考究。除了写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颇大,感情也极其鲜明,如“尽”是春去夏来,“稀”是雁阵北飞,“广”是辽远阔大。
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了老莱衣的典故,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综观全诗,既未明言送别之事,又无送别场景的刻意描绘,更无送别诗中所常见的诸如思念、忧伤、凄凉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出现。然而,诗人在送别时的复杂心绪——理解、担忧、伤感、劝勉等还是隐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细心寻绎,便不难发现它。最后两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一写诗人,一写友人,活脱脱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又名:念奴娇
泛舟赤壁,正风徐波静,举尊属客。渺渺予怀天一望,万顷凭虚独立。桂桨空明,洞箫声彻,怨慕还凄恻。星稀月淡,江山依旧陈迹。因念酾酒临江,赋诗横槊,好在今安适。谩寄蜉蝣天地尔,瞬目盈虚消息。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与子欢无极。翻然一笑,不知东方既白。